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01)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翟保平张孝羲杨帆沈慧梅杨红梅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飞虱
  • 3篇迁飞
  • 3篇种群
  • 3篇虫源
  • 2篇稻纵卷叶螟
  • 2篇纵卷叶螟
  • 2篇卷叶
  • 2篇卷叶螟
  • 2篇白背飞虱
  • 1篇性质分析
  • 1篇越冬
  • 1篇杂草
  • 1篇杂草稻
  • 1篇栽培
  • 1篇栽培稻
  • 1篇日龄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学特性研...
  • 1篇起飞

机构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贵阳学院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丘陵地区...
  • 1篇海宁市植保土...
  • 1篇泰和县植保植...

作者

  • 6篇翟保平
  • 3篇张孝羲
  • 2篇沈慧梅
  • 2篇杨帆
  • 1篇余柳青
  • 1篇刁永刚
  • 1篇侯洋旸
  • 1篇岳茂峰
  • 1篇徐善忠
  • 1篇陆永良
  • 1篇胡高
  • 1篇贺媛
  • 1篇郑大兵
  • 1篇陆明红
  • 1篇张国
  • 1篇杨彩宏
  • 1篇史金剑
  • 1篇田兴山
  • 1篇朱宇波
  • 1篇冯莉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公共植保与绿...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010年境外虫源考察与国内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分析
2010年上半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境外虫源考察,分析了国内两迁害虫的早期迁入虫源,并在5月和7月的全国病虫会商会上做了汇报,为国家病虫测报部门提供了及时的决策支持。
沈慧梅翟保平
文献传递
褐飞虱持续暴发成因——以江西泰和县为例被引量:5
2018年
为了明确泰和县近年来晚稻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连年暴发的规律。通过分析泰和县2008—2013年褐飞虱的田间调查及灯诱数据,并结合气象条件,研究了泰和县晚稻田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危害早稻田的褐飞虱以2、3代为主,其田间种群数量的多少主要受春季迁入虫量的限制,本地早稻收割后的滞留虫源对晚稻种群数量的影响很小。(2)危害晚稻田的褐飞虱以5、6代为主,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初期外来迁入虫量是影响晚稻田后期暴发的关键因子。(3)不同年份间晚稻田褐飞虱暴发类型不同。2008和2009年属后期迁入虫量与"暖秋"共同影响类型;2010年是"暖秋"影响类型;2011和2012年是后期迁入虫量影响类型;2013年是晚稻田早期迁入虫量积累影响类型。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早期迁入虫量是导致泰和县晚稻田褐飞虱连年暴发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为褐飞虱暴发规律的阐明及可持续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张国张国于居龙于居龙高博雅陆明红陆明红徐善忠徐善忠
关键词:褐飞虱种群动态
广东雷州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盆栽法对采自广东省雷州地区6种谷粒性状差异显著的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在生长前期植株形态相似;进入分蘖期后,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表现为杂草稻株高偏高、分蘖数多、分蘖角度大、株型松散、成熟时间早;杂草稻的每穗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和谷粒长宽比偏低,芒长与颖壳色多样性分化明显,种子休眠性表现不一致,落粒性明显。
杨红梅冯莉田兴山陆永良岳茂峰杨彩宏余柳青
关键词:杂草稻栽培稻生物学特性
徽州混作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分析
徽州作为我国两迁害虫北迁种群的终点站和回迁种群起始站,位置十分特殊,是迁飞性害虫南北往返的主要路径及繁殖为害地,也是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回迁种群虫源地之一。因此,在徽州设点监测、研究两迁害虫的发生动态,对全国两迁害虫的预测预...
刁永刚方春华张孝羲程遐年翟保平
关键词:白背飞虱种群消长虫源性质
文献传递
稻纵卷叶螟的起飞日龄观测被引量:6
2013年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自主设计的起飞观测装置,利用人工模拟的黄昏环境,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1~6日龄未交配成虫的起飞行为,并分别对迁出种群以及本地繁殖种群的起飞、扩散行为与日龄和性别的关系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生殖隔离条件下,不同日龄稻纵卷叶螟的起飞和扩散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以羽化后24 h内成虫的飞行频率最低,2日龄是迁出种群的起飞高峰期。(2)对于夏季北迁种群而言,在首次迁飞发生期,当具备适宜的光照、温度等适于起飞的环境条件时,雌虫的起飞迁飞频率高于雄虫。(3)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历期较长,雌蛾产卵前期可达7.6 d,即在羽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成虫均可保持远距离飞行的潜能。(4)本地繁殖种群的起飞数量明显低于迁出种群,但仍占有一定比例,表明迁飞是稻纵卷叶螟的遗传特性,田间各代均有一定比例的外迁个体,这种种性特征不会因室内继代饲养而完全丧失。
杨帆郑大兵史金剑胡高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
温度对稻纵卷叶螟再迁飞能力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计算机控制的飞行磨系统测定了温度对稻纵卷叶螟飞行以及再迁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交配条件下,20—29℃范围内成虫均能进行正常的飞行活动,且雌、雄个体的飞行能力没有显著差异。26℃条件下成虫的飞行时间最长、飞行速度最快、飞行距离最远,种群的再迁飞比例最高,再迁飞次数最多(平均2.42次,最多5次);其它3个温度下大多数个体仅能完成一次连续飞行,无法进行再次飞行。虽然20、23℃和29℃下成虫的平均再迁飞次数(分别为0.53、0.81和0.75次)、再迁飞比例没有显著差异,但对飞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低温显著降低了成虫的飞行速度;而高温下成虫飞行后的死亡率大大增加,表现为29℃下个体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其它温度。
杨帆翟保平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温度
福建省白背飞虱前期迁入虫源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近年来,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危害严重,尤其2007年,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和气象图形分析显示软件GrADS对2007-2010年4-5月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主要迁入峰次进行了轨迹模拟,并对2007年5月份的主要迁入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显示:(1)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东、海南省,台湾省、菲律宾仅在个别年份提供少量虫源,非主要虫源地;(2)低空急流与持续降水的配合是导致2007年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直接原因。2007年5月稻飞虱迁入同期,福建850hPa上空低空急流频繁,5月份西太平洋副高比往年偏西、偏强,且北跳推迟,使得华南地面准静止锋形成,雨季延长;(3)2007年广东、海南3月底至4月初的1代成虫迁入种群较多造成的田间2代白背飞虱虫源基数的增加是造成2007年福建白背飞虱迁入量增加的最根本原因。福建白背飞虱的主迁入虫量取决于两广早期田间虫源基数的多寡,在副高偏强、雨水较多年份,提前对两广、海南地区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进行了解将有助于福建稻飞虱的预防与治理。
沈慧梅孔丽萍章霜红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白背飞虱迁飞虫源
江浙麦区灰飞虱春季种群的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被引量:8
2012年
对灰飞虱进行越冬调查、田间调查、卵巢解剖、逐时扑灯行为观察、迁飞轨迹和虫源地分析发现:1)灰飞虱以3~5龄若虫越冬,并以4龄为主;2)江苏北部麦田灰飞虱若虫于3月越冬结束,3-4月陆续发育羽化为越冬代成虫,4-5月在麦田繁殖为第1代若虫;3)浙江海宁春季第1代灯诱灰飞虱具有本地迁出和外地迁入两种性质与时期,并可依卵巢发育级别加以区分;4)春夏季浙江海宁灰飞虱可由本地越冬虫源繁衍而来,或由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迁入。无论从越冬寄主小麦向夏寄主水稻扩散转移,或6月初大量外地迁入,杂草充当了极其重要的中间寄主;5)逐时灯诱观察结果表明,迁出期灰飞虱起飞呈晨暮双峰型,迁入期在19:00至次日凌晨5:00,每1h均有上灯,以上半夜居多;6)利用美国NOAA的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5月底至6月初迁入浙江海宁的灰飞虱虫源地来自江苏北部和中部、皖南、浙南、赣东北和闽西北等地区。
贺媛朱宇波侯洋旸姚士桐陆志杰金周浩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灰飞虱越冬迁飞行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