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R1020-1)
-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刘波朱育菁史怀郑雪芳陈燕萍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茄子3株内生细菌分别与青枯雷尔氏菌混合培养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采用混合培养的方法,研究3株茄子内生细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FJAT-943)、血红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anguinis,FJAT-946)、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FJAT-964)与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FJAT-1305)数量消长动态。筛选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g.L-1,酵母膏5g.L-1,蛋白胨10g.L-1。混合培养条件下,各菌株生长数量均低于单独培养。菌株FJAT-943和菌株FJAT-1305混合培养体系中,菌株FJAT-1305不能生长;菌株FJAT-946与菌株FJAT-1305混合培养3d,菌株FJAT-1305生长数量为7.40×109 cfu.mL-1,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的9.78×109 cfu.mL-1;菌株FJAT-964与菌株FJAT-1305混合体系中,生长数量与单独培养均无显著差异。菌株FJAT-943、FJAT-946对菌株FJAT-1305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 蓝江林朱育菁刘波唐秋榕郑雪芳苏明星史怀
- 关键词:内生细菌青枯雷尔氏菌
- 青枯雷尔氏植物疫苗菌^(60)Co诱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
- 2012年
- 利用60 Co辐射诱变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构建其突变体库,比较诱变后菌株与出发菌株在生长特性、防效、定殖方面的异质性。结果表明,60 Co诱变处理菌株的最佳剂量为200Gy,致死率达到92.5%。52株60 Co辐射诱变菌株中,有7株菌能提高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正突变,占13.5%;有11株菌的生防效果明显低于出发菌株的防治效果,负诱变率占21.6%,其中60 Co诱变后菌株FJAT-15022对番茄青枯病生防效果最好,在接种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后第15d,对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达91.7%,明显高于出发菌株(83.3%)。60 Co诱变后菌株FJAT-15022的生长特性与出发菌株FJAT-1458不同,菌株FJAT-15022能在较高温度(40℃)正常生长,而出发菌株FJAT-1458在此温度下不能生长;二者的生长曲线不尽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数生长期,菌株FJAT-15022的生长速率大于出发菌株FJAT-1458,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60 Co诱变后菌株FJAT-15022的定殖特性也与出发菌株FJAT-1458不同,菌株FJAT-15022的定殖时间比出发菌株FJAT-1458延迟5d,但出发菌株FJAT-1458的定殖数量高于诱变后菌株FJAT-15022。
- 周游郑雪芳刘波黄建忠车建美
- 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诱变定殖
- 作物青枯病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T8发酵过程生长适合度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采用50L全自动发酵罐进行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T8发酵,并对发酵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跟踪检测。为了研究FJAT-T8的生长适合度,将发酵过程中变化差异显著的参数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用多元线性回归及相关法分析各参数动态模型及因子间关系,并用电镜扫描法跟踪菌体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体生长可划分为4个周期:0~16h(适应期)、24h(对数期)、32~72h(稳定期)和80~96h(消亡期);该菌发酵最佳质量的终止判断指标为:发酵时间40~48h,发酵液pH值8.7~8.8,溶氧量趋于稳定不变。
- 陈燕萍刘波葛慈斌朱育菁肖荣凤史怀
- 关键词:发酵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