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12010302072)

作品数:9 被引量:75H指数:5
相关作者:刘正张子学王长进李文阳胡曼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科技学院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玉米
  • 4篇夏玉米
  • 3篇栽培
  • 3篇高产
  • 2篇玉米品种
  • 2篇田间
  • 2篇田间小气候
  • 2篇气候
  • 2篇高产创建
  • 1篇行距
  • 1篇盐溶
  • 1篇盐溶蛋白
  • 1篇优化栽培
  • 1篇玉米产量
  • 1篇玉米群体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栽培技术规程
  • 1篇栽培模式
  • 1篇同播
  • 1篇同密

机构

  • 8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临泉县农业技...

作者

  • 8篇刘正
  • 6篇张子学
  • 3篇李文阳
  • 3篇王长进
  • 2篇胡曼
  • 1篇李杰勤
  • 1篇段海明
  • 1篇王丽华
  • 1篇王波
  • 1篇余海兵
  • 1篇杨涛
  • 1篇余利
  • 1篇张子福
  • 1篇洪阳
  • 1篇李秋月
  • 1篇孟凡进
  • 1篇詹庆华
  • 1篇苏多茂
  • 1篇储莉莉
  • 1篇申艳飞

传媒

  • 4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6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播期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3
2013年
试验选用玉米杂交种郑单958(ZD958)和隆平206(LP206)为材料,分别于6月9日(PDⅠ)、6月17日(PDⅡ)和6月26日(PDⅢ)等3个时期播种,比较研究了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期播种的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早播处理次之,晚播处理产量最低。PDⅡ籽粒启动势和灌浆持续期显著高于PDⅠ,同时PDⅡ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PDⅢ。可见,播期主要通过籽粒灌浆启动时间的早晚、灌浆速率的高低以及灌浆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籽粒生长。籽粒灌浆期间有效积温与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平均日温差与启动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玉米籽粒生长期间有效积温不足是晚播玉米减产的主要因素,而早播主要是灌浆期间平均日温差较低造成的。沿淮地区玉米生长的适宜播期在6月17日左右。
李文阳王长进张子学余海兵胡曼刘正
关键词:玉米播期籽粒灌浆气象因子
行距和行向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7
2013年
浚单20"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紧凑性高产玉米品种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安徽种植区域的高产潜力,开展了种植密度行距和行向三者相配置的田间试验,在60 000株.hm 2和67 500株.hm 2两种种植密度下,研究了不同行距和行向对"浚单20"的田间小气候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增大,玉米群体内部的日均风速和日均光照强度逐渐增大,累计积温和日均相对湿度则呈下降趋势在同一种植密度和行距条件下,东西行向种植比南北行向种植的玉米群体日均风速较大日均光照强度较高累计积温较低和日均相对湿度较小,且产量高同一种植行向,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条件下,玉米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 2,东西行向种植,行距为50 cm时,玉米群体结构较为合理,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较有利于"浚单20"的生长发育,籽粒产量达到10 582.5 kg.hm 2通过研究阐明了行距行向和密度三者不同配置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为提高"浚单20
余利刘正王波段海明孟凡进李秋月
关键词:浚单20玉米种植密度行距田间小气候
夏玉米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技术及整建制应用效果与效益被引量:4
2013年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科技学院、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实施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和农业部玉米整建制高产创建项目的基础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合作开展"夏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整建制高产创建"研发项目。该项目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了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集成研究夏玉米优化栽培技术。该研究制定了主要技术路线、技术总体构思及攻关内容和技术方案,提出了主要技术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点(指标),同时,探讨了一条农业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措施。该技术整建制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牛峰张子学杨涛刘正张子福马慧慧
关键词:玉米优化栽培高产攻关
行株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田间小气候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以玉米隆平206为试验材料,设行距为50cm、60cm、70cm、80cm的四种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田间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为50cm时产量最高,行距对田间小气候下的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日平均光强、日平均风速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增大日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逐渐减小,日平均光强和日平均风速逐渐增大。各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不同,相对湿度和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对产量影响最大。50cm行距配置可有效协调群体内各气候因子之间的矛盾,产量最高。
王长进胡曼李静李文阳牛永胜张子学刘正
关键词:玉米田间小气候
高蛋白糯玉米种质筛选及盐溶蛋白聚类分析
2013年
以考马斯亮蓝法制作标准曲线并测定183个自交系的蛋白质含量,筛选出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的高蛋白糯玉米自交系3个,蛋白质含量在9%以下的低蛋白糯玉米自交系6个。根据盐溶蛋白电泳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183个自交系分为5大类:第一大类为171个自交系,第二大类为6个自交系(糯系2214-13-3、CYN2-1-2、989、L66、PP619-11-1-3、N816-4),第三大类3个自交系(B08550-1、CNB16、X8001-1),第四大类1个自交系(N0271),第五大类2个自交系(B08539、T2)。由此可知各自交系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从而进一步指导育种实践。
王丽华李杰勤刘正洪阳储莉莉申艳飞詹庆华苏多茂
关键词:糯玉米盐溶蛋白聚类分析
黄淮海南片夏玉米区‘隆平20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被引量:9
2014年
基于在沿淮淮北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技术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主推玉米品种‘隆平206’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措施和技术标准规范,提出‘隆平206’在黄淮海南片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旨在为安徽省淮北玉米主产区提供技术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对2011—2013年的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高产创建应用,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隆平206’大面积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为:收获株数60000~75000株/hm2;每穗500~650粒,千粒重350~360 g,平均穗行数15,行粒数33~35,单穗粒重160~220 g,穗长16~18 cm。‘隆平206’种植密度及N、K优化栽培技术方案:产量9750~10725 kg/hm2,要求纯氮施用量为247.5~306 kg/hm2,施钾量为261.3~315.9 kg/hm2,折合尿素540 kg/hm2,K2SO4450 kg/hm2。本规程规定了‘隆平206’品种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技术路线、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技术要求;提出了75000~112500 kg/hm2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具体农艺方案:确定适宜的生态播种时期→条深旋种、肥一体化机播技术→中高密度→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适时晚收。
牛峰刘正张子学韩坤龙马慧慧
关键词:技术规程玉米
隆平206玉米品种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围绕农业部玉米整建制高产创建及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这一主线,对阜阳地区主推玉米品种隆平206进行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研究,旨在为淮北玉米主产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技术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通过3a来的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研究、品种优化和最佳农艺方案研究以及对高产攻关示范方典型案例的资料分析,初步提出了隆平206大面积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探讨了隆平206种植密度及N、K优化等栽培技术方案:(1)隆平206产量大于9750kg/hm^2的技术方案:密度为71250株hm^2,纯氮施用量为247.5kg/hm^2,折合尿素540kg,K2SO4 450kg/hm^2;(2)隆平206产量大于10725kg/hm^2的技术方案:密度为74655~82155株/hm^2,纯氮施用量为258~306kg/hm^2,施钾量为261.3~315.9kg/hm^2。系统总结了隆平206在该区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牛峰刘正张子学黄泾韩坤龙张林
关键词:高产创建配套技术体系
密度、N和K对玉米品种隆平20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栽培组合优化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密度、N和K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对三个栽培因子进行了组合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3因子成二次回归关系,产量高于10772.83kg/hm2的优化区间为:密度74655~82155株/hm2;施氮量257.9~305.9kg/hm2;施钾量261.3~315.9kg/hm2;蛋白质含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正相关,与钾肥的施用量负相关;淀粉含量与氮肥的施用量负相关,与钾肥的施用量正相关;脂肪含量钾肥的施用量正相关;蛋白质、淀粉、脂肪含量均与密度相关不显著.
张子学王长进杨涛牛峰李文阳刘正
关键词:玉米栽培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