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10109)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赵平张筠程亚辉孔文君闫志鹏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溶酶
  • 2篇内障
  • 2篇细胞
  • 2篇纤溶
  • 2篇纤溶酶
  • 2篇后发性
  • 2篇后发性白内障
  • 2篇白内障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 1篇低分子肝素钠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源
  • 1篇血小板源性
  • 1篇血小板源性生...
  • 1篇血小板源性生...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生长因子
  • 1篇增殖

机构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保定市第一中...

作者

  • 3篇张筠
  • 3篇赵平
  • 2篇程亚辉
  • 1篇闫志鹏
  • 1篇孔文君

传媒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纤溶酶对兔晶状体摘除术后前房炎症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2012年
目的探讨纤溶酶对兔晶状体摘除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及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2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术毕对照组给予0.2ml 0.9%氯化钠注射液前房内注射,实验组给予注射用纤溶酶1U前房注射。分别于术后1、3、7、14、30、60d进行眼部裂隙灯检查,观察前房炎症反应及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时间、程度及发生率。60d时眼球标本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后囊膜上的LECs的形态及角膜、视网膜形态。结果前房炎症:术后1d 2组所有术眼出现前房炎症;术后3d和7d实验组前房炎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7d对照组6眼存在前房炎症实验组术眼前房炎性反应消失(P<0.01)。2组前房炎性反应消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程度及发生率:实验组术后14d,对照组术后7d出现PCO。术后60d时PCO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O的混浊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实验组后囊膜中央区上LECs稀少,呈单层排列。对照组后囊膜中央区和赤道部均可见多层增生的LECs以及大量的胶原纤维附着。2组角膜、视网膜各层结构完整。结论纤溶酶可以有减轻前房炎症反应,纤溶酶可以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
张筠程亚辉赵平
关键词:纤溶酶晶状体摘除晶状体上皮细胞
纤溶酶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纤溶酶对后发性白内障(PCO)形成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20只健康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只。两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术毕对照组给予0.2m10.9%氯化钠注射液前房内注射,实验组给予注射用纤溶酶1IU前房注射。分别于术后1、3、7、14、30、60d进行眼部裂隙灯检查,观察前房炎症反应、PCO的发生时间及手术后60d时PCO发生率:采用ELISA检测房水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免疫组化染色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成组t检验。结果①术后前房炎症:术后第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术眼均出现不同程度前房炎症反应:术后第3天,前房炎症反应开始消退,术后3、7d实验组炎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0.05;X2=7.06,P〈0.01)。②.PCO发生率:术后60d时实验组为45%.对照组为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6.14,P〈0.05)。(幽FGF的含量:术后1、3、7、14、30d,实验组bFGF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7,70.35,46.77,46.69,14.22,P均〈0.01);60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O.05)。PCNA表达:实验组后囊膜可见单层细胞染色,对照组后囊膜可见多层细胞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积分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9,P〈0.01)。结论①前房注射纤溶酶可以有效地减轻前房炎症反应并且促进炎症的恢复。②纤溶酶可以降低前房内bFGF的含量。③纤溶酶可以有效地降低PCO的发生率和延缓其发展速度。
张筠程亚辉闫志鹏赵平
关键词:纤溶酶后发性白内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
低分子肝素钠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及对房水中PDGF和EGF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方法实验性研究。将30只4月龄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10只,雌雄各半。A组为单纯手术组,行右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B组为手术+低分子肝素钠点眼组,行右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术后予12.5 g/L低分子肝素钠眼液点眼;C组为手术+低分子肝素钠灌注组,行右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术中前房灌注5000 IU低分子肝素钠。分别于术后3、14、28及60 d用ABC-ELISA法检测各组房水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术后60 d对各组晶状体后囊行光镜下观察并应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术后3 d,A组PDGF的含量为(48.25±1.37)μg/L,B组PDGF的含量为(41.16±0.97)μg/L,C组PDGF的含量为(32.35±0.27)μg/L,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60.85,P<0.05);术后3 d,A、B、C组EGF的含量分别为(39.27±1.45)ng/L、(31.25±1.28)ng/L、(20.63±1.46)ng/L,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1.86,P<0.05)。术后14 d,三组之间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14,P<0.05)。EGF含量A组为(35.09±0.70)ng/L,B组为(21.34±0.47)ng/L,C组为(21.18±0.98)ng/L,三组中PD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76,P=0.145)。术后28 d,三组PDGF和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79,P=0.123;F=2.273,P=0.134);术后60 d,三组PDGF和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83,P=0.082;F=2.779,P=0.139)。光镜下,三组后囊膜上均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A组和B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细胞重叠,形态大致正常,A组中还出现了晶状体纤维增生。C组囊膜上只有单层上皮细胞覆盖。PCNA在三组均有阳性表达,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59,P<0.05)。吸光度(A值)A组为59.5±5.0,B组为23.1±2.6,C组8.6±0.7。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显著抑制了白内障模
张筠孔文君赵平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后发性白内障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