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09130) 作品数:9 被引量:83 H指数:6 相关作者: 林茂 王雨 林更铭 项鹏 陈兴群 更多>> 相关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908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更多>>
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的浮游植物年际变化 被引量:16 2012年 依据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权威机构2004~2007年所获的数据和资料,对大亚湾生态监控区近4a长时间尺度的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物种组成、丰度变化、优势类群演替、群落结构及赤潮灾害事件来反映生境的退化,探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及趋势。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暖水种占绝对优势转变为广温广布种占主导地位。种类与丰度呈逐年下降的态势,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保持西高东低,近岸高于远岸的特征,浮游植物的高丰度与营养盐丰富及温排水有关。终年以硅藻为优势种群,优势种演替具有明显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细长翼根管藻(Rhizosoleniaalata f.gracillima)是春季稳定的优势种,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delicatissma)是夏季稳定的优势种,春末甲藻的优势度增加明显。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均匀度呈逐年上升态势。浮游植物的异常增殖及过度集中导致多样性较低,种间比例不均匀,群落结构单一。赤潮季节性发生频繁,发生频率及引发种类呈上升趋势,海洋环境脆弱。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王春光 项鹏关键词:浮游植物 年际变化 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种群的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6 2012年 分别对1996年5月和1997年7月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51个采样站位的87份网采浮游植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束毛藻种群的物种构成和丰度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水动力条件、温盐、营养盐及其他元素对束毛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的束毛藻种群由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ytii)、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组成,前者分布最为普遍,检出率100%,丰度最大。1996年5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44.55×10~2 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1%,在吕宋海峡密集,总体呈观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态势。1997年7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152.72×10~2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9%,除吕宋海峡外,台湾东北部海域为次高值区,总体呈现西南高,中部和东部低的分布态势。较之邻近海区结果,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的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高于太平洋赤道热带海域、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东海产卵场,低于台湾海峡西侧20 m以浅和东海低氧区。在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的丰度分布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黑潮流向所决定,高温高盐的黑潮水系利于束毛藻的增殖,束毛藻的丰度分布与Fe、P等化学因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寻找证据。 王雨 林茂 杨清良 林更铭关键词:物种组成 黑潮 南海北部夜光藻种群的时空分布及其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11 2012年 依据"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南海北部大尺度海区(107°00′-119°00′E,16°00′-24°00′N)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种群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栅格内值功能进行空间局部插值,从而构建空间格局分析模板,对南海北部夜光藻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夜光藻对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夜光藻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在0.001×104-64.5×104cells/m3,周年平均为(0.56±3.29)×104cells/m3(n=1,424),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最高为(1.28±4.24)×104cells/m3(n=356),最低为(0.19±0.95)×104cells/m3(n=356)。夜光藻细胞丰度总体呈现出近岸高于远海,且在近海海域呈斑块状分布的格局。雷州半岛东部近岸周年均是夜光藻密集的区域,且是冬季的最高丰度区;南海北部大部分海域周年则是夜光藻丰度最低的区域;粤东大鹏湾及珠江口邻近海域在夏冬两季并未成为丰度高值区;海南岛东南部近岸在夏季有较高丰度的夜光藻。与1958-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在南海北部的数据资料相比,夜光藻细胞丰度猛增,高于1959年平均丰度27倍余,季节差异变大,密集区变得更明显。南海夜光藻种群具有更高的适温属性,有别于东海、黄海、渤海夜光藻种群。盐度的正常波动一般对夜光藻丰度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夜光藻大量繁殖并不直接依赖于高营养盐环境,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并不能单独地作为预判夜光藻增殖暴发的标准。 王雨 叶又茵 林茂 陈兴群浙闽沿岸流消退时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 2011年 浙闽沿岸流对台湾海峡的水文环境意义重大。依据国家海洋局"908"补充调查专项,通过对覆盖浙闽沿岸流海洋锋面过程的海洋生物调查研究,于2008年4月实施针对浙闽沿岸流消退时期(春季)台湾海峡锋面海域的浮游植物取样分析。结果共记录3门41属86种,其中硅藻35属76种,甲藻5属9种,蓝藻1属1种。种类组成以暖水性种类和广布性种类为主,分别占总种类的50.29%和34.17%。主要优势种为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137.89×104 cells/m3,与盐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暖水高盐性种类有高丰度。丰度的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往外海、从北部向南部递增的态势。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种间比例较为均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反映了浙闽沿岸流与南海水的消长动态。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项鹏关键词: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九龙江河口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2011年 于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在九龙江河口水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生态安全示范区综合外业调查,研究了九龙江河口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季节变化、空间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前期资料分析了年际变动。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的浮游植物共记录7门75属135种。主体是硅藻,绿藻次之,甲藻和蓝藻较少,黄藻检出率高,裸藻和金藻零星检出。种类组成的空间差异大,绿藻在河口内区淡水水域比硅藻更占优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圆筛藻(Coscinodiscusspp.)、颗粒直链藻(M elosira granulate)、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是河口区咸淡水水域及近海区的主要种类。浮球藻(Planktosphneria gelotinosa)、栅藻(Scenedesmusspp.)、盘星藻(Pediastrumspp.)、小席藻(Phorm idium tenus)是河口内区淡水水域的主要种类。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及其生境特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群。浮游植物丰度夏季最高,平均为116.16×103个/L,密集中心的季节变化明显,丰度分布由优势类群决定。中肋骨条藻和短角弯角藻的细胞丰度庞大,导致优势种突出,多样性低,种间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化。与历史资料比对,种类组成因淡水藻类的列入而更丰富,丰度年际降低,中肋骨条藻仍是第一优势种,但优势度有较大降幅,优势类群有重大年际变化,细胞个体较小的链状硅藻占优。盐度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分布及丰度变化造成极大的时空差异,存在较为显著的线性、复合线性、多项回归拟合关系。 王雨 林茂 陈兴群 林更铭关键词:浮游植物 年际变化 环境要素 流式影像术在海洋浮游植物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10年 海洋浮游植物支撑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对其种类的定性识别、鉴定和细胞数量的定量分析是海洋科学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流式影像术在海洋浮游植物形态特征识别与快速定量检测上是目前先进和可行的方法,它综合了流式细胞术和图像显微识别的技术优点,不但能够对快速流动状态中的海洋浮游植物进行相应的参数检测,而且可以获取流动过程中清晰的图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图像处理和特征筛选,实现海洋浮游植物有效的自动识别。通过对流式影像术的原理、测定方法、技术特点及其发展动态等的综述,认为基于流式影像术对高速运动的浮游植物图像的清晰实时采集,可以有效地对图像进行模式的识别和分类。它是一种理想和实用的方法,将为海洋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实时、快速、高效平台,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项鹏关键词:海洋浮游植物 图像采集 自动识别 闽粤近岸夏季上升流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11年 基于2009年6月11—16日闽粤近岸(21.6°—24.3°N,115.7°—118.7°E)30个站位133个样品的调查资料,对闽粤近岸上升流区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度变化进行了三维结构(水平、垂直、断面)研究,并探讨其与下层水涌升、营养盐补充的关系.共记录浮游植物4门85属159种,以及未定种9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甲藻次之,以束毛藻为主要组分的固氮蓝藻也占有较大比例,而金藻仅在近岸10 m上层检出.细长翼根管藻、菱形海线藻、尖刺伪菱形藻、中肋骨条藻、佛氏海线藻、具槽帕拉藻、斯氏几内亚藻、铁氏束毛藻、纺锤角藻和旋沟藻为群落的优势种.调查区内浮游植物以广温种为主,其次是暖水种,而热带高盐和外海广温种较少.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为每升67.59×102个.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丰度在表层最大,随着水深增加逐渐减小.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和断面分布不均匀,密集区出现在南澳岛邻近海域,与上升流中心重合.上升流强度较弱或在涌升早期阶段,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增长不明显,密集区位于或邻近上升流中心.南澳岛至漳浦一线海域的4条断面(B、C、D、E)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值较高,存在经由台湾浅滩的陆架海流向近岸的上涌现象.10 m上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PO43-)呈显著正相关,幂函数拟合最佳,与无机氮盐(DIN)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对浮游植物营养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有助于理解上升流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变化和水华的形成.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项鹏关键词:浮游植物 物种组成 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化及主要关联因素 被引量:17 2012年 报道了2008—2009年4季度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动态并探讨其主要关联因素。165份样品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4门74属155种(含5变型和2变种),周年平均丰度为(6.36±4.75)×103cells/L。硅藻在物种组成和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蓝藻(束毛藻)在7月增殖。主要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p.)、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等。物种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大,10月浮游植物种类贫乏,1月次之,4月、7月最丰富。丰度10月最高,季节差异并不明显。束毛藻在4月、7月呈斑块状群聚分布。浮游植物周年平均丰度并不高(<1.0×104cells/L)。不同季节优势种有明显的交错和变化,菱形海线藻、奇异棍形藻、具槽帕拉藻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表现出较高的值,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特点基本一致,群落多样性高的季节物种均匀度也好。物种多样性指数指示调查区水体遭受污染程度低,水质状况优。调查区各季节的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1月丰度与盐度则呈密切负相关关系。10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无机氮(DIN)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7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活性磷酸盐(PO4-P)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直接影响到后者的丰度变动,并伴随着海区生态系统的相关复杂现象及生物学过程的作用。 王雨 林茂 陈兴群 林更铭关键词: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周年变化 环境因子 广西溢油海域的浮游植物跟踪监测与比对分析 被引量:4 2009年 针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突发溢油事件,于2008年9月下旬进行了溢油海域浮游植物跟踪监测,并与历史资料比对,探讨溢油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中,共记录4门106种,硅藻92种,甲藻12种,蓝藻1种,着色鞭毛藻1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游植物种类多,站间差异小,分布均匀。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平均2 645.32×104 cells·m-3,密集中心位于涠洲岛西北部海域。优势种密度分布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布态势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群落结构稳定。与国家海洋局同期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比对,表明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无较大变化,细胞密度有较小降幅,密集中心不同,优势种变更明显,群落结构稳定,应重视溢油应急反应的迫切性。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项鹏关键词:浮游植物 溢油 应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