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521) 作品数:5 被引量:29 H指数:3 相关作者: 徐世昌 蔺瑞明 冯晶 郄彦敏 王凤涛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4个小麦农家品种对条锈菌成株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由于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不断产生并流行,使生产中已推广应用的品种变为感病品种而被淘汰,给小麦抗病育种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包括成株抗条锈病基因。成株抗性作为持久抗性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成株抗性的利用,对培育持久抗性或非小种特异抗性品种至关重要。成株抗性遗传分析能为成株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及其转育利用奠定基础。通过对4个成株抗性农家品种与感病品种Taichung29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并用小种CRY32在田间进行接种鉴定,分析其抗病基因的组成及遗传特点。结果表明:3个农家品种换香头(3)、白麦(1-3)和白麦(2-1)成株抗性均为单个隐性遗传基因控制,另1个品种红茧儿麦成株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2对隐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在所分析的4个成株抗性品种中,其抗条锈性多数受隐性遗传基因控制。隐性遗传方式可能对小麦抗条锈病性持久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维持其抗性较稳定的一种重要机制。 郄彦敏 蔺瑞明 冯晶 徐世昌关键词:小麦农家品种 条锈病 成株抗性 小麦农家品种白芒麦主效成株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1 2010年 郄彦敏 蔺瑞明 冯晶 王凤涛 徐世昌关键词:抗条锈基因 抗条锈病基因 持久抗病性 分子标记定位 利用MFLP方法分析我国小麦地方品种及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 2011年 为明确小麦地方品种和生产主栽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MFLP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有效性,利用MFLP标记技术对24个地方品种和12个来自河北、山东和河南的生产主栽品种基因组DN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NTSYS pc 2.1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非加权组法(UPGMA)聚类研究。结果表明,5对MFLP引物共扩增出279条具有特异性的多态性谱带。主栽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989~0.8746,其遗传距离比较近;而地方品种间及地方品种与生产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利用34个MFLP指纹图谱标记位点编制了分子检索表,能成功区分36个小麦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MFLP分子标记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小麦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 邢晶莉 蔺瑞明 王凤涛 冯晶 郭玉华 徐世昌关键词:小麦 中国小麦农家品种抗条锈病的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1 2010年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侵染引起的气传性叶部真菌病害,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增加抗病基因多元化并积极推广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抗条锈基因。对收集于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的684份农家品种采用田间成株期、温室内苗期抗性鉴定以及潜育期变温处理等方法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684份农家品种中获得只包含主效抗病基因且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反应型为中抗至免疫159份材料,其中117份为成株抗性材料,42份为全生育期抗性材料,所获得的抗性品种占所鉴定品种的23.8%。 蔺瑞明 郄彦敏 冯晶 徐世昌关键词:小麦农家品种 条锈病 成株抗性 抗性鉴定 中国小麦农家品种成株抗条锈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中国小麦条锈病菌侵染循环是自成流行体系且流行范围较大,是影响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小麦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条... 郄彦敏 王凤涛 曹杨 陈永宁 徐世昌 蔺瑞明小麦3个NAC转录因子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12 2010年 NAC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基因在不同条件、不同发育期的表达调控,在植物的发育、生长及对外界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胁迫应答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对非亲和条锈菌小种CYR32侵染诱导的抗条锈病基因Yr5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5的cDNA文库进行筛选及同源克隆,获得了小麦3个NAC类转录因子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转录因子都具有DNA结合结构域,即NAC结构域,且氨基酸序列在该结构域的A、B、C、D和E5个亚区高度保守;同时发现这3个NAC类转录因子都有核定位信号及相关的转录调控功能区域。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中之一的TaNAC1属于NAC转录因子家族第Ⅰ组的NAP亚组,TaNAC3属于ATAF1亚组,TaNAC5属于NAM亚组;根据系统进化树和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我们推测小麦转录因子TaNAC1、TaNAC3和TaNAC5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或对生物、非生物胁迫作出的应答反应。 王凤涛 蔺瑞明 徐世昌关键词:小麦 NAC转录因子 近等基因系 同源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