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10)

作品数:34 被引量:614H指数:12
相关作者:侯加根吴晓慧周新茂高兴军朱友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油田
  • 8篇采收率
  • 6篇提高采收率
  • 6篇驱油
  • 6篇井网
  • 5篇聚合物驱
  • 5篇含水
  • 5篇复合驱
  • 5篇高含水
  • 4篇特高含水
  • 4篇特高含水期
  • 4篇聚合物驱后
  • 4篇含水期
  • 4篇高含水期
  • 4篇采油
  • 4篇大庆油田
  • 3篇乳化
  • 3篇三次采油
  • 3篇三元复合驱
  • 3篇驱油机理

机构

  • 22篇中国石油天然...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
  • 4篇东北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3篇大庆油田有限...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大庆油田有限...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6篇侯加根
  • 4篇吴晓慧
  • 3篇周新茂
  • 3篇高兴军
  • 2篇杨钦
  • 2篇侯庆锋
  • 2篇冯程程
  • 2篇刘海波
  • 2篇王克亮
  • 2篇朱维耀
  • 2篇郭省学
  • 2篇朱友益
  • 2篇尹大庆
  • 2篇宋智勇
  • 2篇刘钰铭
  • 2篇史燕青
  • 2篇梁堰波
  • 2篇刘可可
  • 2篇夏小雪
  • 2篇李娟

传媒

  • 11篇大庆石油地质...
  • 4篇石油学报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油田化学
  • 2篇计算机工程与...
  • 2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测井技术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能源化工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层系调整开发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16年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东块二类油层井层系组合方式为萨Ⅱ组。与相邻区块开采层系不统一,导致衔接区域注采关系不完善,并且二类油层萨Ⅲ组未组合进行三次采油开发,区块整体缺少一套上返层系,接替潜力小。为便于油田开发整体调整,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潜力,依据油层发育特点,根据层系组合原则开展二类油层层系优化,按照先下后上的次序,分萨Ⅱ10-16+萨Ⅲ和萨Ⅱ1-9两段进行调整。调整后萨Ⅱ10-16+萨Ⅲ层系组合与萨北开发区二类油层井整体组合方式一致,且能有效动用萨Ⅲ组储量,组合层系厚度适中,隔层分布稳定。借鉴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认识,结合数值模拟成果,优化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预计调整后,增加可呆储量159.15×10^4t。
朱孔学
关键词: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注采关系层系组合
聚驱后聚表剂“调驱堵压”调整技术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针对大庆油田主力油层在聚合物驱后仍有43.7%储量残留的问题,开展了聚合物驱后聚表剂“调驱堵压”调整技术研究,采用了室内物理模拟、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式,提出并论证了“调驱堵压”技术及其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调”首先是井网调整,通过井网适当加密达到调整渗流方向、挖潜分流线剩余油、提高驱替压力梯度的目的;其次是调整剖面,尽早实施机械分层,采用分步注入方式缓解层间矛盾。注0.3 PV调驱型聚表剂(浓度2000 mg/L),利用其缔合发挥动态增黏作用缓解层内矛盾。“驱”是转注0.7 PV驱洗型聚表剂(浓度1000 mg/L),利用梯次降黏提速的注入方式并根据开发动态进行适当调整。“堵”是通过驱洗型聚表剂发挥乳化作用,形成乳化油型封堵。“压”是指适度规模压裂,释放乳化型剩余油及压开厚油层顶部释放侧积夹层遮挡型剩余油,达到引效目的。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9%以上,经济效益良好,有望成为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新途径。
何金钢袁琳
关键词: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特性及运移规律被引量:11
2021年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以下简称聚表剂)具有良好的增黏和乳化特性,为了研究聚合物驱后聚表剂驱现场试验中采出井乳化比例高、乳化调堵效果突出的特点,通过室内实验开展了不同油水比、矿化度、原油组分和聚表剂浓度对聚表剂乳状液性能的影响研究,并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聚表剂及其产生的乳状液的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聚表剂由于具有界面活性和空间位阻效应在驱油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当聚表剂浓度达到临界缔合浓度后乳状液稳定性进一步增加,原油组成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则乳化现象严重,乳化受到矿化度影响较小。聚表剂在岩心中能够较聚合物具有均匀的浓度分布,活塞式推进作用明显。在高渗透岩心中,聚表剂注入初期即可达到乳化条件,中乳化时机在0.2—0.8 PV;在低渗岩心中注入后期乳化现象更明显,中乳化时机在0.5—0.8 PV。全过程乳化类型为轻、中度水包油型乳化,乳化封堵位置约为注入井井距的58%—75%。因此,在现场试验中应在乳化封堵后开展采出井压裂,半径至少大于1/4井距。通过适时压裂引效,现场试验压裂提高采收率达到2.5%以上。图28表2参17.
袁琳
关键词:乳化运移规律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
基于生长曲线的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被引量:6
2019年
大庆长垣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由于注入流体的长期冲刷,储层物性和渗流特征均发生变化,水驱特征曲线直线规律也相应发生改变,现有水驱曲线预测方法难以满足油田实际生产需求。根据油藏工程基本原理,在分析现有预测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研究油层渗流规律出发,建立了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预测方法,其中含水上升规律应用生长曲线描述,并推导出了生长曲线含水率上升规律微分方程式,解决了特高含水期水驱曲线上翘问题;通过实验资料和矿场试验资料检验,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生长曲线法预测产油量相对误差仅为1%~7%,而水驱曲线法预测产油量相对误差高达20%~57%。该方法可准确预测油田开发指标变化趋势,为油田编制开发规划方案和制定开发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王永卓方艳君吴晓慧冯程程
关键词:特高含水渗流规律相渗曲线水驱曲线
大港板桥凝析油气田含气单砂体精细预测技术被引量:1
2011年
大港板桥凝析油气田板二油组是一套重力流水道沉积的薄砂岩储气层,砂体横向变化快,连续性差,利用常规方法难以精细预测含气单砂体展布。以该区为例,介绍地震反演与三维地质建模结合的含气单砂体精细预测技术。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及研究目的,随机反演泥质体积分数模型;然后,将地震解释与单井分层结合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测井数据为硬数据,以地震反演的泥质体积分数模型作为协同变量,采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算法相控建立储层三维泥质体积分数模型;继而分析含气单砂体物性特征,用物性截断的方法预测含气单砂体三维展布。预测结果与后期钻井高度吻合,满足了生产开发阶段油气藏描述的需求,应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薄储层油气田单砂体预测的精度。
张国一侯加根
关键词:地震反演三维地质建模薄储层
脉冲中子全谱测井碳氧比资料在南堡钙质砂岩储层的应用被引量:4
2018年
南堡油田馆陶组至东一段主力开发层系的砂岩储层富含钙质,造成应用常规测井资料和碳氧比测井资料识别储层流体存在困难。针对性地研究与应用了PNST碳氧比测井资料的钙质校正方法。按照PNST测井仪和当地套管井实际结构建立模型,通过MCNP数值模拟,获得了碳氧比和俘获钙产额测井值随地层岩性和孔隙度变化的规律。可利用俘获钙产额曲线校正钙质含量对碳氧比曲线影响,提高含油饱和度解释准确性。应用钙质校正方法后,PNST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成果为南堡油田制订堵水、补孔方案提供了有效依据,90%以上的井措施后增油明显。测井实例显示,PNST测井资料在南堡油田能够准确识别油水层。
马水龙郑华张杰沈付建刘开天邓茜珊王峰
关键词:碳氧比测井含油饱和度复杂岩性南堡油田
砂质滩坝储集层内部结构特征及构型模式——以黄骅坳陷板桥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被引量:28
2014年
滩坝是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广泛发育的沉积类型,滩坝砂体空间叠置关系的认识制约了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和剩余油挖潜.应用研究区丰富的钻井资料和密井网条件,分复合坝(5级构型单元)、单一坝(4级构型单元)和坝内增生体(3级构型单元)三个级次进行解剖,探讨了滩坝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识别标志及空间展布特征,最终建立相应的沉积构型模式.总结了相对高程差异、曲线形态、夹层个数等6种单一坝识别标志,对单一坝进行识别与划分;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区块)的砂体空间叠置关系有所差异,主要有侧向迁移型、垂向叠加型和孤立型3种单一坝分布模式;分析了单一坝砂体内部3级构型界面(夹层)的井上识别特征,并结合现代沉积和露头,对单一坝内部进行构型解剖.单一坝内部可分为一个或多个单一增生体,增生体之间通常发育0.1~1m厚的泥质夹层.夹层靠近岸线近水平分布,向湖中心方向以低角度倾斜,倾角约2°~5°.滩坝储集层油气分布受砂体构型的影响,单一坝之间的4级界面、单一坝内部的3级界面都可以将滩坝分隔成相对独立的流体系统,从而导致含油气性的差异.
商晓飞侯加根孙福亭唐力刘钰铭李永强李燕
关键词:滩坝储层构型板桥油田沙河街组
大庆长垣油田三次采油储量转移后水驱开发指标变化趋势被引量:5
2019年
大庆长垣油田多驱替方式并存,随着三次采油规模不断扩大,三次采油储量转移对水驱指标影响也相应增大。根据油藏工程基本原理,从研究多层非均质油藏开发特征出发,采用结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了储量转移对水驱产量递减率和含水上升速度的影响,并建立了定量计算方法。应用测试资料测算了不同储量转移规模对水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转移储量规模一定条件下,对水驱产液量影响随含水升高逐渐增加,对水驱产油量的影响随含水升高逐渐减小;每年储量转移(0.3~0.5)×10^8t,影响水驱产液量(276~460)×10^4t,影响水驱产油量(15~25)×10^4t。研究成果可以优化水驱和聚合物驱产量结构,为提高油田整体效益、合理制定油田开发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吴晓慧冯程程赵云飞刘海鸥冯敏
关键词:三次采油非均质油藏产油量产液量含水率
基于FILTERSIM算法的油藏沉积微相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解决复杂油田沉积微相传统模拟算法无法体现油藏连通性的特性,在对传统建模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FILTERSIM算法,对Stanford V沉积相进行了实际建模,并在建模中结合了地震数据,将模拟结果与SNESIM算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流相储层建模中,该方法能够在较少的内存占用下实现与SNESIM算法相近的模拟效果,同时FILTERSIM算法还具有时间复杂度低、可以模拟连续参数等优点。
孟欣然梁堰波孟宪海杨钦
关键词:多点地质统计学沉积微相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被引量:77
2011年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PⅠ23砂层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夹层识别基础上,将辫状河厚砂层层内夹层分为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单砂体间夹层发育于两期河道砂体叠置区域,为泛滥平原细粒沉积,河道底部滞留泥砾隔挡层,以及废弃河道充填;而单砂体内夹层主要包括心滩坝内部落淤层、坝间泥岩和串沟充填等。在连片分布厚砂层中划分单期河道砂体,从而揭示了单砂体间夹层的展布。在前人现代沉积及露头研究指导下,多井对比预测出心滩坝内部构型界面展布,并在内部界面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三维模型,坝内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在单砂体间夹层及心滩坝内局部有一定规模夹层的分割作用下,可以形成相对剩余油富集区。
刘钰铭侯加根宋保全周新茂陈宏魁张腊梅
关键词:夹层构型三维建模喇嘛甸油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