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5A011)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3
相关作者:胡庭兴赵安玖陈小红周朝彬武卫国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林分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动态
  • 1篇养分流
  • 1篇养分流失
  • 1篇山地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可持续
  • 1篇生态可持续发...
  • 1篇生态综合评价
  • 1篇同密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特征
  • 1篇推移质
  • 1篇泥沙
  • 1篇破碎化
  • 1篇林草复合
  • 1篇林草复合模式
  • 1篇林分结构
  • 1篇林分密度

机构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海南金海浆纸...

作者

  • 6篇胡庭兴
  • 4篇赵安玖
  • 3篇陈小红
  • 2篇武卫国
  • 2篇周朝彬
  • 1篇李进峰
  • 1篇宋学贵
  • 1篇唐天云
  • 1篇黄从德
  • 1篇赖长鸿
  • 1篇李臣

传媒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区域森林景观破碎化对比分析被引量:18
2006年
以盆地丘陵区(仁寿县和营山县)和川西地区(道孚县)典型区域的林相图和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林分起源和林种分析,研究了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景观破碎化的现状,提出了不同区域森林经营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林业用地类型的破碎化和主要植被的破碎化差异均显著;由于人为活动干扰,森林破碎化总体上表现为盆中和盆周地区显著高于川西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调控与管理有利于森林景观恢复与景观安全格局的维持。
赵安玖胡庭兴赖长鸿宋小波
关键词:景观破碎化林分起源
山地阔叶混交林林木生长的空间异质性被引量:3
2008年
以川西南亚热带阔叶混交林为对象,采用传统的罗盘仪对树体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定位,运用地统计学对林木20 a的断面积生长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木的胸径(DBH)、断面积(BA)的空间自相关范围狭窄,林木断面积增长量的不同时段(1986—1991年,1986—1996年,1986—2001年,1986—2006年)在45°方向上空间变异较为明显。
赵安玖胡庭兴陈小红
关键词:空间异质性
不同密度巨桉林草复合模式初期土壤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在株距为1.5 m,行距分别为3、4、5、6、8 m,相应初植密度为2222、1667、1333、1111、833株/hm25种不同密度的巨桉林中,设置3种巨桉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巨桉+鸭茅(简称模式Ⅰ)、巨桉+高羊茅(模式Ⅱ)、巨桉+牛鞭草(模式Ⅲ)。对该复合模式土壤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初期结果显示:土壤物理性质(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变化3种模式大体一致,表现为5月>11月>8月,水解氮动态变化则表现为8月>5月>11月,而有效P与速效K均表现为5月>8月>11月;方差分析表明,3种模式间土壤各速效养分变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由于处于林草复合模式初期,不同密度间变化差异尚不太明显。综合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模式Ⅲ(巨桉+牛鞭草模式)为该地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
武卫国胡庭兴周朝彬李进峰曾晓东
关键词:巨桉土壤特征养分动态林分密度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点格局特征
2008年
以川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对象,在研究区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立1个100 m×100 m样地,运用样地调查方法,采用传统的罗盘仪对树体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定位,应用Ripley’s K函数对不同种群层和树种进行模拟,研究了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空间格局特征。在0-75 m范围内不同层(全林、H〈10 m层、H≥10 m层)和不同树种的空间点格局呈规则分布且趋于随机分布;杜鹃与柃木种群、杜鹃与青冈种群、杜鹃与楠木种群、杜鹃与槭种群、槭与青冈种群在整个尺度上(75 m以内)表现为空间负关联,但随尺度增加,曲线逐渐趋于下包迹线,空间关联变得很微弱;不同层、不同树种在每个空间格局下都存在多个尺度转折点,表明与林分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赵安玖胡庭兴黄从德陈小红
关键词:山地林分结构
退耕坡地系统生态综合评价中几个景观生态学问题被引量:2
2006年
退耕坡地系统属于退化土地生态系统,大部分是毁林(草)开荒形成的,是人为加速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逆行演替而形成的低产脆弱的生态系统。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与恢复,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重建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演替和人为设计理论。退耕还林(草)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定向加速景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评价退耕地的生态经济效益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评定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项目的产出、效果和影响。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景观尺度与等级理论、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理论、景观演化与干扰理论探讨了退耕地生态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赵安玖胡庭兴陈小红李臣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综合评价
华西雨屏区5种坡地利用方式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特征被引量:11
2007年
选择5种坡地利用方式,分别是裸地、农耕地(玉米)、荒草地、巨桉林地Ⅰ与巨桉林地Ⅱ,建立人工径流小区,对2006年6~11月各小区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5种坡地利用方式产流产沙差异显著(P<0.05),径流深依次是裸地(250.9 mm)>农耕地(232.9 mm)>荒草地(175.4 mm)>巨桉林地Ⅰ(170.5 mm)>巨桉林地Ⅱ(141.3 mm);产沙量大小依次为:农耕地(313.63 t/km2)>裸地(176.80 t/km2)>荒草地(94.45 t/km2)>巨桉林地Ⅰ(90.58 t/km2)>巨桉林地Ⅱ(36.37 t/km2).(2)5种坡地利用方式养分流失差异显著(P<0.05),其流失量大小顺序均为钾素>磷素>氮素.其中,氮素与磷素流失以水溶态为主,平均为96.16%与69.45%;钾素以颗粒态(与泥沙结合态)为主,平均为74.93%.(3)不同坡地产流产沙主要影响因素不同,裸地与农耕地受降雨影响较大,而荒草地与巨桉林地受人为干扰因素较大.(4)调整农事活动、改善经营措施与减少人为干扰对防止坡地产流产沙以及养分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武卫国胡庭兴唐天云宋学贵周朝彬
关键词:径流泥沙养分流失推移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