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2006)
-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媚黄越皮光环吴春孙群英更多>>
- 相关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关系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35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中不同类型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将不同热程的川崎病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用线性趋势图表示,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结果3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88例。其中典型川崎病29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68例;不典型川崎病58例,有冠状动脉病变20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4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18例。线性趋势图分析显示,所有352例川崎病和294例典型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P<0.05),而不完全性川崎病、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虽有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川崎病发热时间越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风险越高。
- 皮光环马涛王媚黄越孙群英董沛晶吴春
- 关键词:川崎病热程冠状动脉疾病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鼠尾胶原凝胶诱导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背景:血管新生在组织工程研究中已引起了高度重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二维平面培养中已证实能促进血管新生。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取SD大鼠骨髓,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待细胞融合至70%~80%时添加鼠尾另一层胶原凝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实验组采用完全培养液含M199培养液、胎牛血清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双抗;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培养第1,4,7,20天观察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扩增情况并进行细胞鉴定。三维立体模型建立后第3,6,9,12天进行形态观察及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内皮祖细胞在三维基质内向胶原基质内生长,24h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对照组细胞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实验组新生血管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取第3,6,9,12天的凝胶块检测,可见内皮素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3表达阳性。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动员和诱导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新生。鼠尾胶原凝胶可以诱导内皮祖细胞表现出血管新生中的迁移、增殖和发芽等步骤。
- 施森何延政宋丽刘勇杨辉钟武曾宏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胶原凝胶
- 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损伤的临床干预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和外周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损害的关系,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川崎病45例,无冠脉损害组30例、冠脉损害组15例。健康儿童20例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川崎病患儿于病程的5~10 d单次输入IVIG治疗,2 g/kg,并均于IVIG治疗第4天开始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100 IU/kg,1次/12 h,皮下注射,连用7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方法计数各组儿童外周血CEC,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浆vWF水平。结果外周血CEC数量:冠脉损害组高于无冠脉损害组,且2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F=151.7 P<0.001);外周血浆vWF水平:冠脉损害组高于无冠脉损害组,且2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F=16.2 P<0.001);川崎病急性期IVIG干预治疗前后冠脉损害组、无冠脉损害组CEC数量、vWF水平变化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9.31,4.43Pa<0.001;t=8.92 P<0.001,t=2.97 P<0.01)。低分子肝素钠干预治疗前后CEC数量、vWF水平: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均有显著差异(t=3.45 P<0.001,t=2.28 P<0.05;t=3.51 P<0.001,t=2.61 P<0.01)。结论川崎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损伤,有冠脉损害者血管内皮损伤更严重,IVIG和低分子肝素钠干预治疗对其有明显改善作用。
- 皮光环田小兵王媚吴春黄越孙群英何云
- 关键词:川崎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低分子肝素钠循环内皮细胞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