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10Z239)
- 作品数:36 被引量:279H指数:10
- 相关作者:谢骏王广军余德光王海英陈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生态位和水质因子的草鱼两种混养模式的比较被引量:3
- 2010年
- 试验通过模拟草鱼2种混养模式("鲮-草模式"为草鱼与鲮混养、"鲫-草模式"为草鱼与鲫鱼混养),引入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了草鱼在2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同时测定了水体理化指标及鱼类特定生长率。结果表明:"鲮-草模式"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为1.524%.d-1,显著高于"鲫-草模式"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1.346%.d-1);"鲮-草模式"组水体中的铵态氮、硝酸盐、总氮、总磷、活性磷酸盐浓度高于"鲫-草模式"组,而pH、DO、亚硝酸盐浓度及叶绿素a含量低于"鲫-草模式"组;2混养组中草鱼之间的生态位宽度无明显差异;"鲮-草模式"组草鱼与鲮之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5598,"鲫-草模式"组草鱼与鲫鱼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6478,二模式组比较,差异显著;鲮与草鱼之间的竞争较鲫鱼与草鱼之间的竞争小;试验组中鲮与草鱼混养要优于鲫鱼与草鱼混养。
- 赵旭斌郁二蒙王广军谢骏余德光龚望宝王海英
- 关键词:混养模式草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水质
- 诱食信息素对日本鳗鲡的诱食效果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诱食信息素对日本鳗鲡诱食的效果,筛选日本鳗鲡诱食信息素的适宜添加量。[方法]以体重为(31.89±8.95)g的日本鳗鲡为试验对象,采用行为观察法探讨3种浓度(7%、14%、21%)的日本鳗鲡信息素溶液对日本鳗鲡的诱食效果。[结果]浓度变化对日本鳗鲡第1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3个浓度组均能显著降低日本鳗鲡第1反应时间,其中14%浓度组效果显著,鳗鲡第1反应时间仅24.67 s,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178.00 s。诱食信息素能显著增大日本鳗鲡咬饵率,诱食信息素浓度对日本鳗鲡咬饵率也有显著影响,其中14%浓度组诱食效果最佳,显著高于其他2种浓度组。[结论]诱食信息素能显著加快日本鳗鲡的摄食反应时间,提高摄食率;该试验中浓度为14%是适宜添加量。
- 唐丽花王广军余德光谢骏
- 关键词:信息素诱食剂日本鳗鲡
- 两种深度养殖池塘水质和浮游藻类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本试验研究了珠海市之山水产养殖基地的3个浅水池塘(1.3±0.1)m和3个深水池塘(2.2±0.1)m中的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分布和群落结构特点以及理化指标的变化,以探讨两种不同深度池塘的水质和浮游藻类多样性之间的差异,为传统池塘挖深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浮游藻类密度、藻类组成及藻类优势种群在两种不同深度池塘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深水池塘的藻类密度、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浅水池塘(P<0.05)。总磷(TP)和总氮(TN)浓度在两种不同深度池塘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深水池塘中的总磷(TP)和总氮(TN)浓度显著高于浅水池塘(P<0.05)。深水池塘中的藻类密度与TN和T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浅水池塘的藻类密度和TN、TP相关性不显著。
- 赵旭斌王广军郁二蒙龚望宝余德光谢骏
- 关键词:池塘浮游藻类均匀度指数水质
- 低盐度地区集约化养殖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被引量:1
- 2009年
- 对珠海低盐度地区(盐度2—8)集约化养殖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共进行174d。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在整个养殖期间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重5.58g,最快可达13.25g,平均日增重率为2.54%;养殖130d后,平均体重可达600g左右,其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0.0582×L^2.09(R^2=0.9968),体长生长方程为L=-0.0169t^3+0.1911t^2+2.3675t+0.7124(R^2=0.9947);肥满度初期较高,最高为6.19,养殖中期有所下降,后期恢复到4.22;饵料系数平均为1.44。
- 胡朝莹谢骏余德光王广军唐丽花杜旭彤卢迈新
-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低盐度集约化养殖
- 基于PIC单片机的配料控制器设计
- 2010年
- 介绍一种基于PIC16F877单片机为核心的电子配料控制器设计,该设计采用Σ-ΔA/D转换芯片MCP3551,以提高转换精度和可靠性;同时不仅采取了硬件抗干扰,且采用看门狗和数字滤波技术等软件抗干扰技术。该设计方案的特点是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操作灵活、性价比高。
- 魏庆忠杨海马陈军
- 关键词:PIC单片机抗干扰
-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前,欧美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对水产品的可追溯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他们的研究经验对我国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就国外水产品可追溯技术系统的构架和核心内容及其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建立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议。
- 李香宋怿黄磊汪秋宽
- 关键词: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 三甲基氯化锡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为初步探讨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及评价环境中TMT的安全性,采用静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了TMT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参考TMT的96h-LC50值,设定3个浓度(0.39、0.78和1.17mg·L-1)处理斑马鱼,测定了72h内鳃Na+,K+-ATPase、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的96h-LC50值为2.35mg·L-1,安全浓度为0.23mg·L-1。TMT对斑马鱼鳃Na+,K+-AT-Pas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TMT浓度≥0.78mg·L-1时酶活性被完全抑制(抑制率>32%),低浓度组0.39mg·L-1酶活性先表现为抑制,24h后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趋势。TMT对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表现为抑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抑制增强。由于鱼脑AchE的高波动性,实验中只有最高浓度组1.17mg·L-1的鱼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TMT对斑马鱼肌肉SOD活性总体表现为先激活后下降趋势,TMT浓度越高酶活性激活越快,下降也越快,其中0.39、0.78和1.17mg·L-1组活性分别在48、24和12h激活到最大,SOD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53%、145%和153%。以上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属于高毒。斑马鱼鳃Na+,K+-ATPase是三甲基氯化锡的作用标靶,可以作为TMT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
- 李志斐龚望宝谢骏王广军余德光郁二蒙王海英唐小江
- 关键词:三甲基氯化锡毒性斑马鱼乙酰胆碱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 胜利原油对半滑舌鳎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1年
-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暴露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胜利原油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用于石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时间-效应关系分析,半滑舌鳎幼鱼肝脏SOD和CAT活性随时间总体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并且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出现高值的时间提前。从剂量-效应关系分析,半滑舌鳎幼鱼肝脏SOD和CAT活性总体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过程。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存在一定的阈值,在这个阈值内机体未发生中毒反应,污染胁迫解除后也能较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在本实验中,石油污染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CAT活性影响的阈值在0.2~0.4 mg/L之间,而对SOD活性影响的阈值在1.6~3.2 mg/L之间。在此阈值以上,表明石油污染导致机体产生活性氧的速度超过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清除能力,损伤作用占主导地位,使机体发生毒性效应。半滑舌鳎幼鱼肝脏CAT活性对石油污染的响应相对于SOD更加敏感,所以更能反映出环境中氧化污染的胁迫,有望成为石油类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 夏斌陈碧鹃李传慧崔毅马绍赛
- 关键词:胜利原油半滑舌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生物标志物
- 中草药添加剂对日本鳗鲡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研究被引量:20
- 2008年
-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 g/kg、1.0 g/kg和1.5 g/kg的自制中草药免疫添加剂,配制成3种试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料,每处理设3个平行样,对体重为30~40 g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每20 d取样一次,以相对增重率、成活率和血清中的溶菌酶(LZM)、一氧化氮合酶(NOS)、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指标,探讨了中草药免疫添加剂对日本鳗鲡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免疫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日本鳗鲡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试验组日本鳗鲡血清中的LZM、NOS、AKP和SOD等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因此,中草药免疫添加剂具有显著促生长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建议在实际生产中的添加量为1.0 g/kg较为合适。
- 王广军谢骏胡隐昌余德光
- 关键词:中草药制剂免疫
- 新型强度检测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针对角度检测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结构复杂,不易于实现在线测量的特点,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原理,提出了采用双LED进行差分光强检测折射率变化的方法。设计了参考光路,可以消除光源波动带来的影响。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这种方法比单LED光强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近1倍。由于没有使用角度检测装置及光谱仪,易于实现仪器的小型化。
- 刘瑾刘海珊杨海马陈军
-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差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