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CWW002)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范劲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文学
  • 1篇叙事
  • 1篇学史
  • 1篇犹太
  • 1篇犹太难民
  • 1篇身份
  • 1篇身份建构
  • 1篇史书
  • 1篇悖论
  • 1篇文化身份
  • 1篇文化叙事
  • 1篇文学符号
  • 1篇文学史
  • 1篇文学史书写
  • 1篇历史书写
  • 1篇难民
  • 1篇化身
  • 1篇话语
  • 1篇符码
  • 1篇《论坛》

机构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范劲

传媒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文学史中的符号流向和“易”的框架——一种解决历史书写悖论的尝试被引量:1
2009年
美学对象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给文学史书写造成了根本困难,因为这导致历史的演化趋势即文学符号的流向具有极大灵活性,不仅是从传统向现代,也不仅是共时层面上向某一处的单向移动,而是随时可以倒流、回归、融汇。本文试图从一个混沌的文化边际点、一个含混的西方汉学家卫礼贤处寻求灵感,将史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再推进一步。卫礼贤在其文化叙事《中国心灵》中,以《易经》为框架去包容各种符号运动方向,赋予变化以深层秩序,这一构思为克服文学史书写悖论提供了一种选择,而"中国"作为新的、变易的世界空间的象征,也显示了它在西方话语场中的颠覆意义。
范劲
关键词:文学史书写历史书写悖论文化叙事文学符号
上海犹太流亡杂志《论坛》中的文学文本与文化身份建构被引量:3
2008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亡上海的犹太难民曾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例。这些报刊通过讨论交流将移民凝聚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有意识地或在无形中塑造移民的文化自立意识,以补偿由纳粹迫害带来的身份丧失。文章从符号运动的角度,通过具体分析德文杂志《论坛》上发表的文学文本及其中的符号间相互指涉,揭示这种文化身份建构的一些重要侧面,从而为理解上海犹太难民在流散处境中展示的精神努力提供参照。
范劲
关键词:犹太难民《论坛》文化身份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汉学对胡适的接受被引量:4
2006年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对于德国汉学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影响,这里的影响绝不仅体现在他的个别观点著作被引用借鉴上,而是一种话语方式和历史观在作为一种精神立场发生作用,由于这种立场本身的鲜明性和意识形态锋芒,在当时的德国汉学界招徕了众多的支持者和论战对手,也就是说在吸引和滋养着不同形式不同方向的话语群落,并以这种形式帮助筑就了德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汉学黄金时代。
范劲
关键词:话语符码辩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