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CWW006)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陈兵张霁霜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主题

  • 8篇吉卜林
  • 6篇帝国
  • 6篇小说
  • 4篇帝国主义
  • 4篇主义
  • 2篇历险
  • 2篇历险小说
  • 2篇共济会
  • 1篇第一次世界大...
  • 1篇帝国意识
  • 1篇颠覆
  • 1篇东方主义
  • 1篇短篇小说
  • 1篇英国短篇小说
  • 1篇英国公学
  • 1篇世界大战
  • 1篇斯蒂文森
  • 1篇俗文学
  • 1篇通俗文学
  • 1篇童真

机构

  • 8篇安徽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1篇陈兵
  • 1篇张霁霜

传媒

  • 3篇外国文学
  • 2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卜林与英国短篇小说被引量:3
2006年
英国著名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对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贡献巨大。他拓宽了英国短篇小说的表现领域。并在风格、形式、表现手法等诸方面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兵
关键词:英国短篇小说
英国历险小说:源流与特色被引量:5
2006年
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样式,英国历险小说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深受读者大众的喜爱,起到了巨大的社会作用。英国历险小说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经过笛福和司各特的传承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发展到顶峰,并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相对固定的情节模式、说教色彩浓厚且常有殖民主义色彩等比较明显的特点。
陈兵
关键词:通俗文学斯蒂文森吉卜林
《洛丽塔》中的亨伯特——面具下的伪善者被引量:2
2013年
《洛丽塔》在引起读者道德不安的同时,不少人为主人公亨伯特疯狂的爱恋所感动,认为他并非十足的罪人,他具有自己的道德坚持,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出于爱,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不是一个恋童癖和乱伦者,而是一个付出深情却没有回报的苦恋者。通读全文,可以发现这种感动是亨伯特的技巧所在,他狡猾地利用文字玩弄了读者,逃避了责任,妄图以伪善的面孔骗取同情以掩盖罪行,他偶然的犯罪感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他是一个带着伪爱面具的掠夺者。
陈兵张霁霜
关键词:《洛丽塔》自恋
童真下的“帝国号手”:评吉卜林的《本来如此的故事》
2011年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短篇小说集《本来如此的故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流畅如童谣般的语言讲述了不少生动的儿童故事,塑造了许多生动可爱的动物形象。不过,在这部作品童真的表面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那个心系大英帝国的吉卜林。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实际上传达了吉卜林一贯的青少年教育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表现了吉卜林的东方主义思想。
陈兵
关键词:帝国东方主义
共济会与吉卜林的帝国主义观念
2012年
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一生与共济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吉卜林具有浓厚的帝国主义思想,但其帝国主义思想在共济会的平等、宽容等观念影响下与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思想有所不同,呈现出高度理想化的特征。究其缘由,吉卜林的共济会情结源于其少时经历导致的不安全感和认同危机。
陈兵
关键词:共济会帝国主义
论吉卜林《勇敢的船长们》中的教育理念被引量:10
2009年
《勇敢的船长们》是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部教育小说,通过主人公哈维的成长历程表达了作者的教育理念。本文认为,像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许多英国人一样,吉卜林比较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勇敢、坚韧、克己、团队协作精神等品质。但在培养手段上,却有别于当时的普遍看法。当时多认为体育运动是培养这些品质的有效手段,而吉卜林则由于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思想,更主张通过艰苦的工作来获得这些品质。
陈兵
关键词:吉卜林教育小说
创伤、治疗与救赎——吉卜林一战题材小说研究
2013年
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后期创作中有不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题材的小说.它们基本上反映了他对于一战的态度变化.其创作于一战初期的小说明显带有战争宣传的意味,但随着对战争了解的深入,吉卜林在其后期的一战题材作品中更关注战争带来的创伤,探讨了共济会和弗洛伊德式心理疗法的功能.此外,吉卜林还重视战后心灵救赎的问题,认为宽容与怜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药方.所有这些都使得吉卜林的一战题材作品不同于其前期的战争题材小说.
陈兵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创伤共济会弗洛伊德
《普克山的帕克》与《报偿与仙人》:“帝国号手”的焦虑与期望被引量:1
2011年
在其20世纪初创作的历史童话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与《报偿与仙人》中,吉卜林通过童话的手段,重构了英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篇章,表达了自己对开始出现衰象的大英帝国的忧虑。同时,通过对一些英国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构,他也构建了吉卜林式的英国"民族性":斯多噶般的坚韧、责任、荣誉感、自我牺牲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以及民族团结和宗教宽容精神。在吉卜林看来,英国人必须具备这些品质才能维护大英帝国的繁荣。
陈兵
关键词:吉卜林帝国民族性
《斯托凯与其同党》对英国公学小说理念的颠覆与认同
2009年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公学小说《斯托凯与其同党》是部倍受争议的作品。它通过对几个机灵、淘气的主人公恶作剧的戏剧性描写,在体育精神、道德教训和服从权威等方面都背离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公学小说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具有颠覆性意义。但是,从更深的层面上来看,这部小说在帝国主义观念等方面是认同英国传统公学小说基本理念的,只是由于吉卜林独特的经历和思想,小说对如何培养大英帝国捍卫者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
陈兵
关键词:吉卜林帝国主义颠覆
基督教文化传统、哥伦布与英国历险小说中的土著形象被引量:3
2007年
本文主要从形象学理论出发,研究基督教文化传统与英国历险小说中土著形象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基督教文化传统作为英国民族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英国历险小说中土著形象的源头。哥伦布航海的经历也对英国历险小说中土著形象的刻画有相当的影响。而历险小说中对土著形象的负面刻画在客观上又强化了英国民族原有的文化心理,从而为18、19世纪的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冒险开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理论和心理依据,使历险小说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的文化宣传。
陈兵
关键词:土著历险小说帝国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