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082102360004)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牛红星余燕王艳梅马金友何新焕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蝙蝠
  • 1篇新乡市高校
  • 1篇英文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 1篇太行山南段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组织学
  • 1篇组织学观察
  • 1篇蝙蝠科
  • 1篇喜鹊
  • 1篇系统发生分析
  • 1篇校园
  • 1篇马铁菊头蝠
  • 1篇菊头蝠
  • 1篇高校校园
  • 1篇高校

机构

  • 6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河南科技学院

作者

  • 5篇牛红星
  • 3篇余燕
  • 2篇马金友
  • 2篇王艳梅
  • 1篇王芳
  • 1篇王延校
  • 1篇刘伟
  • 1篇何新焕
  • 1篇吴杰
  • 1篇胡丽莉
  • 1篇苑志敏
  • 1篇李俊楼

传媒

  • 3篇四川动物
  • 1篇兽类学报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河南省新乡市高校校园喜鹊的巢址选择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通过对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等校区内发现所有喜鹊的巢址调查研究。共计调查鸟巢156个,其中建筑在树上的有152个,对这152个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营巢树木种类、巢高、树高、巢数、胸径、巢上枝盖度、巢位层次、巢所在区域、巢距建筑物的距离、巢树所在的密植情况等方面对喜鹊营巢都有一定影响。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巢树所处的密植情况对营巢的影响,发现不同建筑群、不同高校园林规划,对喜鹊营巢的影响较大。通过本研究,建议在后期的高校建设、校园绿化等方面,能够结合环境因素、野生动物和人类需求,适当栽种高大乔木以及增加行植树种并减少孤植与大规模的片植树木来增加巢数量,以满足喜鹊繁衍条件。
刘义李永杰贾琦张玉箫王艳梅
关键词:新乡市高校喜鹊巢址选择主成分分析
河南省绯鼠耳蝠新纪录被引量:2
2010年
余燕马金友牛红星
关键词:蝙蝠
普氏蹄蝠胃肠道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
2017年
国内外关于蝙蝠消化道细菌的研究极少,为研究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胃肠道细菌的种类及数量,对普氏蹄蝠胃肠道内的细菌进行分离,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及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方法,鉴定细菌的种类。结果表明,普氏蹄蝠胃肠道中存在的菌群隶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摩根菌属(Morganella)、哈夫尼菌属(Hafinia)、Gibbsibela、Lysini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Raoultella、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及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共11个属。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据了绝对优势,普氏蹄蝠胃内可培养的细菌数量大约为3.8×10~8 CFU/mL^7.2×10~8 CFU/mL,肠道可培养的细菌数量约8.6×10~8 CFU/mL^1.3×10^(10)CFU/mL。普氏蹄蝠胃肠道中的细菌大多为人类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其结果为普氏蹄蝠胃肠道细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人与蝙蝠共患疾病的预防提供基础资料。
苑志敏王艳梅郑刘梦吴杰李俊楼胡丽莉牛红星
关键词:RRNA基因致病菌
基于16S rRNA部分序列中国蝙蝠科蝙蝠系统发生分析(英文)被引量:1
2010年
蝙蝠科蝙蝠遍布全世界,是蝙蝠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尽管从形态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认为蝙蝠科内长翼蝠亚科应该提升到科、鼠耳蝠属应该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但是其科内的系统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本文对蝙蝠科11种38个标本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序,并结合以前报道的13种(属于7科13属)蝙蝠的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构建了系统树,结果表明:长翼蝠亚科可以提升到科的分类地位、鼠耳蝠属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这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相对于由鼠耳蝠亚科、彩蝠亚科和管鼻蝠亚科构成的分支,蝙蝠亚科和Antrozoinae是一个并系群。蝙蝠亚科内的亲缘关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余燕马金友牛红星
关键词:蝙蝠科RRNA
马铁菊头蝠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应用石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马铁菊头蝠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食管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轻微角质化,前、中、后段的上皮结构没有显著差异,食管腺在前段较多,中、后段较少。胃固有层含有大量的管状腺。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在十二指肠上段粘膜下层分布有十二指肠腺。大肠粘膜表面光滑,无绒毛,在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小动脉、静脉和淋巴管。肝内结缔组织多,肝小叶分界较明显,肝血窦发达。胰的小叶间分界不明显。
王芳余燕牛红星
关键词:马铁菊头蝠组织学
太行山南段洞栖蝙蝠的分布及栖息地重要性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到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马铁菊头蝠。测量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并以洞穴内蝙蝠的种群数量(Ai)与根据物种生存状态赋值的权重(Mi)乘积之和评估洞穴重要性。在调查的洞穴中,最重要的洞穴是黄楝树水渠,有8种约25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其次是涧河洞,有5种约21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基于洞栖蝙蝠种类和洞穴测量数据的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分布状况、不同类型栖息地之间的差异以及洞栖蝙蝠对栖息地的选择。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冬眠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最大高度、郁闭度均显著大于非冬眠洞穴。影响蝙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地形因子、隐蔽因子和干扰因子,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96%。目前,这些洞穴的保护现状均不理想,一些洞穴已经或正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这使该地区洞栖蝙蝠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本研究结果以期能为决策者在制定开发旅游策略时提供参考和依据。
刘伟王延校何新焕牛红星
关键词:太行山南段栖息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