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2078)
-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亚娟俞桑洁姚开虎丁翊君高薇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仁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系统评价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等关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均从1966年1月至2010年2月,由3名系统评价员进行文献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评价指标为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病率。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2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6篇RCT文献(n=770)进入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地塞米松组可缩短入院后的退热天数(SMD=-0.98,95%CI:-1.24~-0.73,P<0.00001),使入院24h脑脊液中的乳酸含量降低(SMD=0.5,95%CI:0.21~0.80,P=0.0007),但对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SMD=0.02,95%CI:-0.39~0.42,P=0.94)、糖含量(SMD=0.71,95%CI:-0.06~1.47,P=0.07)和蛋白含量(SMD=0.27,95%CI:-0.15~0.69,P=0.20)无明显影响;死亡率与安慰剂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OR=0.61,95%CI:0.33~1.13,P=0.12);听力损害发生率地塞米松组显著低于安慰剂组(OR=0.38,95%CI:0.2~0.72,P=0.003);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病率地塞米松组显著低于安慰剂组(OR=0.37,95%CI:0.24~0.57,P<0.00001);反应性关节炎发病率降低(OR=0.21,95%CI:0.05~0.07,P=0.03);应用地塞米松没有增加二次发热的发生率(OR=1.96,95%CI:0.69~5.53,P=0.0007),也没有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2/102vs.0/99,P=0.3)。结论现有的证据显示,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疗效,使入院后发热天数缩短,降低了入院后24h脑脊液中乳酸浓度,降低了听力损害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降低反应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但对死亡率及入院24h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糖和蛋白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地塞米松并没有增加二次发热及消化道出血等常见不良反应的风险。
- 宋颖燕王亚娟华琳王俊霞
- 关键词:地塞米松儿童META分析
-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后遗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3年
-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仍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而细菌性脑膜炎所致后遗症也并不少见,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出院后至少发生1种后遗症的平均概率为19.9%,包括听力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癫痫、视力障碍等,其中听力障碍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多种后遗症可同时存在。入院时患儿的意识水平、惊厥、起病时间〉48h、外周循环衰竭、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发生后遗症的公认危险因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及蛋白水平亦与细菌性脑膜炎预后密切相关。入院时低钠血症提示预后不良。男童及激素的应用对细菌性脑膜炎后遗症影响尚无定论。
- 张金晶王亚娟
-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后遗症儿童
- 住院新生儿大肠杆菌分离株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型
- 2014年
-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分型以示大肠杆菌菌株间的异质性和亲缘性,了解大肠杆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间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住院的102例患儿的110株大肠杆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结果 110株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经PFGE共分65型,相似系数在47.3%~100%,条带在13~22条。优势基因型有13株,相似系数在80.4%~100%。有8对临床分离菌株分别来自于同一患儿,其中7对经PFGE分型方法证实它们属于同一型别(其中1对菌株来自于同一患儿的血液及脑脊液的标本,经PFGE分型证实属于同一基因型,相似系数为93.8%);另1对显示不是同一型别,亲缘关系较远,故从同源性分析来看不除外不同菌株感染或污染的可能。5株菌株经PFGE证实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其中1株分离株来源的患儿曾与4株分离株来源的患儿同住一病房,考虑为院内获得性感染。结论 PFGE分型方法准确、可靠,可以协助临床明确和区分致病株与非致病株,追踪传染源,对于院内感染的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
- 丁翊君王亚娟姚开虎高薇董方俞桑洁王慧欣
- 关键词:大肠杆菌电泳凝胶脉冲场新生儿
- 住院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分型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探讨住院新生儿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对在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住院的102例新生儿的11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应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PCR(ERIC-PCR)分型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关系。结果 入选的102例新生儿中,男61例,女41例;足月儿94例,早产儿8例;年龄≤7 d25例,〉7 d77例。110株新生儿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经ERIC-PCR分型共58型,指纹图谱条带为4~12条,相似系数为26.2% ~100.0% 。优势基因型有6株,条带为4~5条,相似系数为88.9% ~100.0% 。优势基因型E58型的6株菌株有5株在3月份发病,1株在2月底发病。次优势型E32型的5株菌株中4株分布在5月份,1株在7月份;E23型的5株菌株中4株分布在9月份,1株在10月份。有8对菌株分别来自8例患儿不同时期或不同部位的培养,其中7对经ERIC-PCR分型方法证实分别属于同一型别,另外1对经ERIC-PCR分型证实不是同一型别,亲缘关系较远,故从同源性分析来看不除外不同菌株感染或污染的可能。有2株菌株来自同一患儿的血液和脑脊液,且属于同一基因型,相似系数达100.0% 。5株菌株经ERIC-PCR分型证实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其中1株分离菌株来源的患儿曾与另外4株分离菌株来源的患儿同住一病房,考虑为院内获得性感染。结论 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以足月儿多见,且晚发感染居多,男婴比女婴多。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在不同的季节可能有不同的型别流行。来自同一患儿的临床分离株各自的同源性较高,且北京儿童医院存在大肠埃希菌的院内获得性感染。ERIC-PCR分型方法可追踪传染源,有利于院内感染的防控。
- 丁翊君王亚娟姚开虎高薇许宏俞桑洁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聚合酶链反应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