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6JJD770020)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5
相关作者:谢贵安谢盛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清实录
  • 5篇《清实录》
  • 4篇明实录
  • 4篇《明实录》
  • 3篇史料
  • 2篇史书
  • 2篇史学
  • 2篇建文
  • 2篇建文帝
  • 1篇档案
  • 1篇档案学
  • 1篇修纂
  • 1篇源流
  • 1篇直书
  • 1篇实录体
  • 1篇史料价值
  • 1篇史书编纂
  • 1篇史源学
  • 1篇清朝
  • 1篇曲笔

机构

  • 12篇武汉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谢贵安
  • 1篇谢盛

传媒

  • 2篇学术研究
  • 2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史学集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人文论丛
  • 1篇华中国学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录体史书在中国文化承传上的特殊贡献被引量:1
2012年
历史是文化的创制过程,文化是历史的文明结晶,二者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播中,史书的传播途径最为有效。在史书中,实录体史书有着特殊的承传功能。它的史料来源于原始记录和初级、二级史料性史书,这些史料经过实录的裁剪、整序和润饰后,很方便地为下游性史书所采掇,从而成为历代当朝纪传体《国史》、后修纪传体正史、编年史、杂史的史源。古代实录这种承上启下的史料流程,也就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承传过程。因此,实录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与贡献。
谢贵安
关键词:文化传承
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兼论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被引量:6
2011年
《明太宗实录》是以朱棣为传主的帝王专史,为了突出朱棣这个主角,该实录将他的对手建文皇帝塑造成反派配角,对其形象进行了有意的弱化、矮化和丑化,将建文帝描写和塑造成僭伪者和昏君的形象,经常受到朱棣感召的被动形象,以及听任"奸臣"摆布的庸君形象。对建文帝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实录修纂具有主观性的一面。然而,该实录在记载建文事迹时,在不太敏感的内容上也保持了据实直书,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谢贵安
关键词:《明实录》建文帝传统史学
试析《明实录》对刘基形象的记载与塑造被引量:5
2013年
《明实录》对刘基这一明初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对其形象进行了主观的塑造。一是通过直书来叙述其名士贤才、政治顾问、军事谋臣、礼乐制定者和法律执行者的客观形象;二是通过神化手段,来拔高刘基的形象,证明朱元璋的举事像汉初刘邦举事一样,都是顺天应人和必然成功的;三是通过贬抑手段来损毁刘基的形象,以衬托朱元璋的英明和伟大。总体上看,《明实录》与野史和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保持较大的距离,没有像后者那样将刘伯温神化到出谋划策无一不中、预测未来无一不验的地步,反映出国史虽有突出皇权的政治目的,但既不会像野史那样"状刘基而近妖",也不会将刘基的历史作用一笔抹杀。
谢贵安谢盛
关键词:明实录
试述《清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被引量:3
2012年
清代承继此前的史学传统,建立了史料储备和征集制度,为《清实录》的修纂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原始材料,使实录成为清代史料的一大总汇,经过它的编辑和纂修,清史杂乱的档案得到第一次清楚的梳理,并以易查易读的特点为后人所重视,或摘录,或取用,或改编,或融汇,成为《清圣训》《东华录》《清国史》《清史稿》《清会典则例》《皇朝文献通考》和《皇朝续文献通考》等一系列清史著作的史料来源。从清代整个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官方史书乃至私修史书,基本上都遵循原始档案—《清实录》—清代国史—各种下游史书的史料流程,形成史料讲究、史实可信的史书系列。虽然难免有史料重复、辗转传抄之弊,但也保证了史源可靠和来源明了的特性。
谢贵安
关键词:清实录史料源流史源学
皇史宬尊藏《清实录》考
2009年
本文探讨了清代国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建筑环境、管理机构和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对于清代皇史宬收藏对象的重要性也做了比较,认为皇史宬虽然贮藏多种皇家文献和文物,但最主要的尊藏对象便是《清实录》;并从版本比较和历史事实的角度,证明皇史宬尊藏的《清实录》是所有版本中最重要、最具有保藏性的正本。本文试图说明皇史宬与《清实录》相互彰显的密切关系。
谢贵安
关键词:清朝清实录
《清实录》宫藏版本考
2013年
本文对《清实录》六种比较系统的宫藏版本进行了考证,对其形成过程、收藏源流、各自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小黄绫呈审本最先形成,而后据此依次抄缮成乾清宫本、皇史宬本、盛京本、内阁副本,又据内阁副本抄成国史馆本。小黄绫本是呈审本,经皇帝审定并史臣贴黄后成为诸定本之母本;北京皇史宬、盛京崇谟阁藏大红绫本是'保藏性'正本;乾清宫暖阁藏小红绫本属于'私藏性'御览本;内阁实录库藏小红绫本是副本;国史馆抄本是内阁实录库所藏小红绫本副本的复制本。
谢贵安
关键词:《清实录》
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被引量:15
2010年
《明太祖实录》通过有选择地直书和增饰朱元璋的事迹,来刻画和塑造太祖的正面形象,通过神化、圣化、雅化和人化的处理,使朱元璋的形象既神秘威严,德高儒雅,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特点,又颇富人性和人情味,具有和蔼可亲的特点。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实录修纂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不过,实录作者对皇帝形象的增饰和塑造,既依据自身所处政治环境的需要,也遵照实录传主的性格特征和基本经历来进行,表明了史学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共进与互动的关系。
谢贵安
《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被引量:10
2008年
《清实录》修纂先据档案等原始史料编成稿本(底本),然后缮成正本(小黄绫本)呈审,再据呈审本缮成各定本(皇史宬尊藏本、盛京崇谟阁尊藏本、乾清宫御览小红绫本、内阁实录库副本以及国史馆缮写副本)。在满、汉、蒙古文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是先据满文档案纂成满文本实录,然后再译成汉文本实录,最后再据汉文本译成蒙古文本实录,但康熙以后的史料大都来自汉档和汉籍,史臣亦日渐丧失精通满文和蒙古文的能力,因此从雍正所修《清圣祖实录》始,满、汉文本之间的纂修顺序颠倒了过来,即先据汉文档案纂成汉文本实录,然后再分别译成满文本实录和蒙古文实录。这一改变,反映了汉文作为清帝国共同语言地位的确立以及清朝汉化进程的加深。
谢贵安
关键词:清实录文本
《宋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被引量:2
2009年
《宋实录》是宋代官史史料的一大总汇。它汲纳了宋朝官方从中央到地方的原始档案、初级史书《起居注》、《时政记》和二级史书《日历》等史料,进行"编年附传"式的编纂与改造,形成宋代最重要且篇幅巨大的官史著作,然后又为其后的宋朝《国史》、元修《宋史》、编年史、杂史等著作所采掇,成为后出宋史的史料之源。《宋实录》在宋代官史史料的流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谢贵安
关键词:史料
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被引量:2
2013年
民国时期,抱持不同立场的清史馆、文献馆、史语所和北大的学者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对清朝的历史及其文献《清实录》等予以密切关注、应用、整理和研究。作为清遗民的清史馆馆员及伪满学者罗振玉等,采用《清实录》史料编纂《清史稿》,或直接整理该实录早期版本,以达到为旧朝存史的目的。与清遗民相反的是北京大学教授孟森这样的共和派史家,对清廷篡改和修饰《清实录》的行为表达了强烈不满和激烈批评,同时又广泛应用其中可信的史料从事清史研究工作。持中立立场的是信奉科学观念和近代学术方法的史语所徐中舒和故宫博物院的年轻学者方甦生、单士元等,他们对《清实录》的改修和价值,通过实证给予客观的评价。尽管立场和方法各异,但民国学者们一般都比较认真和敬业,使《清实录》的研究一开始就步上较高的台阶,为以后的整理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谢贵安
关键词:《清实录》史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