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03071)

作品数:7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作者:马晶梅王新影贾红宇喻海霞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碳排放
  • 2篇贸易隐含碳
  • 2篇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动态面板
  • 1篇隐含
  • 1篇制造外包
  • 1篇失衡
  • 1篇碳排放强度
  • 1篇投入产出法
  • 1篇脱钩
  • 1篇全球价值链
  • 1篇中日贸易
  • 1篇外包
  • 1篇污染
  • 1篇污染避难所
  • 1篇污染条件
  • 1篇经济增长
  • 1篇就业

机构

  • 7篇哈尔滨理工大...

作者

  • 7篇马晶梅
  • 5篇王新影
  • 3篇贾红宇
  • 1篇喻海霞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科技与管理
  • 1篇国际贸易问题
  • 1篇企业经济
  • 1篇统计与信息论...
  • 1篇经济学家
  • 1篇国际商务(对...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贸易隐含碳失衡导致的"碳泄漏"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构建贸易隐含碳失衡模型,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中国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均高于日本,并且绝大多数行业差距巨大;2总体上,虽然中国处于对日贸易的逆差方,但是在贸易隐含碳方面却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即中国同时处于对日贸易及贸易隐含碳的"双失衡"局面;3从行业来看,中国各行业对日贸易隐含碳均处于失衡状态。其中,纺织业、电气机械/光学设备制造业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最大。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规模、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是推动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碳排放强度和进口规模效应则主要起到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应加大推广低碳生产技术力度,降低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同时优化生产以及贸易结构,以缓解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促进对外贸易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马晶梅王新影贾红宇
关键词:贸易隐含碳失衡碳排放强度
我国制造外包测度及动态就业效应研究——基于不同来源国视角被引量:5
2015年
本文基于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投入产出表和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采用VSS和FH两种方法测算我国16个制造业的外包率,并对来源于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的外包率进行比较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我国承接的各制造业外包比率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三地的制造外包率及其变化趋势则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美国制造外包比率最高,中国香港次之,日本最低。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劳动需求模型,对我国制造业总体外包、不同来源国外包的动态就业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制造外包对我国就业有正向拉动作用,而外包与工资的相互作用部分抵消了外包对就业的正效应;承接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的制造外包对我国劳动就业均存在积极影响,其中,承接日本的制造外包对我国就业拉动作用最大。
马晶梅喻海霞贾红宇
关键词:制造外包投入产出法就业效应动态面板
中日贸易污染条件研究——基于MRIO模型的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对日本拥有大量的隐含碳顺差,中国单位出口的平均污染量是其从日本进口的5.3-7.5倍。因此,由于出口产品远比进口产品更为"肮脏",中国成为日本转移高碳产业的"污染避难所"。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对影响中日贸易污染条件变迁的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效应和日本中间投入结构效应为负,对改善中日贸易污染条件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日本碳排放强度效应、中国出口结构及日本进口结构效应为正,加剧了中国贸易污染条件的恶化。
马晶梅王新影贾红宇
关键词:贸易隐含碳污染避难所
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采用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对1995-2011年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除1997-1998、2002-2004年的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状态以外,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呈现弱脱钩关系。从行业看,农业、食品/饮料/烟草业和其他制造业脱钩状态最为显著;石油/炼焦加工,金属冶炼/压延行业的脱钩状态最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拓展的Tapio脱钩模型得出:人均收入和能源强度是影响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的影响则较小。因此,我国应通过提升高碳产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促使能源强度下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速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以实现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强脱钩,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马晶梅王新影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增长脱钩
基于MRIO模型的中美贸易内涵碳转移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采用MRIO模型,对1995—2011年中美两国20个行业的贸易内涵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总体及行业特征。研究得出:一方面,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碳远大于其从美国进口的内涵碳规模,从而中国通过贸易承接了美国大量的内涵碳转移;另一方面,相对于两国的贸易规模,中国承接了更多的内涵碳转移,从而加剧了全球范围的"碳泄漏"。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方法将贸易内涵碳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得出:规模效应总体为正,且贡献率最高,表明中国日益增长的对美出口是推动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不断扩大的最主要因素;结构效应总体为正,但影响很小;技术效应为负,证明中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的扩张。
马晶梅王新影
关键词:SDA
发达国家是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碳排放——基于碳排放责任分摊的视角被引量:10
2015年
贸易会引发污染的国际转移,贸易隐含碳测算将为合理确立各国碳排放责任奠定基础。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测算2000-2011年中国与美日两国的贸易隐含碳,探讨美日是否向中国转移了碳排放,并采用SDA法对中国出口隐含碳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处于隐含碳的净出口方,且中国向美国净出口隐含碳是日本的1-4倍。SDA结果表明,规模效应与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呈正相关,技术效应与之呈负相关,结构效应的作用效果不一致。
马晶梅王新影
中国对美国真实比较优势研究——基于增加值视角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根据价值来源及最终吸收地将1995—201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进行分解,并据此重新测算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贸易利得。在此基础上,构建TCA指数,对中国出口美国各行业的真实比较优势进行衡量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1年,在中国对美国总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占比不断下降,通过中间产品进口所隐含的国外增加值比重逐渐上升。研究证实中国对美国的真实出口规模及贸易利得不仅被严重高估,并且随着进口中间品比重增长,其高估程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马晶梅丛东洋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