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200750731269)
-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5
- 相关作者:陈艳军王艺峰张钰英蒋颜平张超灿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 聚氨酯改性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及其膜性能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通过原位乳液聚合法和物理共混法分别制备了水性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PU/PA和PUA),并对不同改性方法制得的乳液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DSC)、力学性能测试、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研究了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及涂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复合乳液较PA在耐溶剂、拉伸等膜性能提高,耐水性能稍有下降;原位乳液聚合法PUA乳液综合性能优于物理共混PU/PA乳液。
- 王艺峰蒋颜平陈艳军
- 关键词: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原位乳液聚合物理共混复合乳液
-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十六醇(HDL)为助乳化剂,使用超声预乳化工艺,制备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与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F3-CO-BA)的细乳液。着重探讨细乳液聚合反应条件,以及聚合条件对乳胶粒粒径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IR)、示差扫描量热计(DSC)表征聚合物的结构,并考察了细乳液的稳定性。
- 陈艳军张钰英张超灿李国兵
- 关键词: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细乳液
- RAFT聚合技术在聚合物分子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9年
- 总结了近十年来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技术的制备方法在聚合物分子设计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该方法在制备窄分子量分布的均聚物方面的应用,比较了该方法在溶液和乳液体系中的特点,同时介绍了该方法在制备无规和交替共聚物方面的应用,并着重介绍了制备特殊链结构的共聚物,如嵌段,星形,接枝以及梯度共聚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 陈艳军张钰英
- 关键词: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分子设计
- 链转移剂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在链转移剂存在下进行了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的乳液聚合,研究了链转移剂类型和用量以及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特性黏数、黏均相对分子质量、聚合反应转化率和稳定性、乳胶粒粒径、聚合物结构以及乳胶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 陈艳军周辉张钰英陈智张超灿
- 关键词:链转移剂含氟丙烯酸酯乳液
- 含氟丙烯酸酯与苯乙烯共聚物的RAFT合成及表征被引量:7
- 2010年
- 通过可逆加成-断链链转移(RAFT)溶液聚合,以三硫代碳酸酯为RAFT试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1,4-二氧六环为溶剂,制备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TFEMA)和苯乙烯(St)共聚物.详细研究了不同引发剂的用量、RAFT试剂与引发剂摩尔比以及聚合温度等实验条件对聚合反应过程的影响.通过GPC、FTIR测试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分子结构,并用静态接触角仪和AFM分别表征聚合物膜的接触角、表面能及膜的表面形貌.
- 陈艳军张钰英王艺峰罗文
- 关键词:含氟共聚物
- 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复合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通过原位乳液聚合法和物理共混法分别制备了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复合乳液,并对环氧树脂的用量和不同改性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力学性能测试、耐水性能测试和甲苯溶胀率测试等研究了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复合乳液及乳胶膜的性能。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改性后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复合乳液的耐水性能、耐甲苯溶剂性能、力学性能得以提高。当物理共混法的环氧树脂用量为15%,原位乳液聚合法的环氧树脂用量为10%,得到的复合乳液和乳胶膜的综合性能较好。
- 王艺峰蒋颜平陈艳军
- 关键词:丙烯酸酯共聚物环氧树脂物理共混原位乳液聚合
- 水性涂料用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合成技术的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大量研究表明,将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结合在一起得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PUA)可使涂膜获得更优异的性能,在水性涂料中有重要的应有价值.PUA复合乳液的合成方法对复合组分的相容性以及复合乳液乳胶膜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主要合成方法的研究状况,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 王艺峰蒋颜平陈艳军
- 关键词: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水性涂料
- 高分子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7年
- 通过不同聚合物材料以及聚合物与其它材料的巧妙梯度复合得到的高分子功能梯度材料,目前已成为材料领域的重要分支。本文从高分子功能梯度材料的类型、制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综述了高分子功能梯度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 张惠玲吕鹏陈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