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AIA1115)
- 作品数:3 被引量:201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向明张玉荣杨帆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去情境化”与“再情境化”——教师理解变革性实践的话语表征机制被引量:24
- 2013年
- 教育变革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变革的意义在学校层面遭遇"衰变"和"扭曲"。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跟踪北京市某小学引入主题教学的课例研究过程,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教师的对话进行分析,以考察主题教学这一"变革性实践"的意义在学校层面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研究发现,教师在日常研讨中使用的描述和解释体系构成了一套为新旧教学方法赋予意义的学校话语。这套话语作为学校的本土解释模式,通过"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等机制,对外来的变革性实践的意义进行重构,使教师能够以本土的方式理解变革。本文将这一意义赋予过程称为学校话语的"表征"功能。
- 杨帆陈向明
- 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探究被引量:66
- 2014年
- 通过对北京市若干中小学教师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优秀教师表现出一种对教与学的整体性理解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动样态,这些思维和行动特征组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个人哲学。中国教师本土的思维和行动特征需要得到学术界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更多重视,因为这是教师针对本校具体情境对外部变革理念进行"再情境化"的必然媒介。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更多整体性、情境化,甚至默会的校本专业学习途径。
- 陈向明
- 关键词:教师思维教师行动知行合一
- 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为何要走向“校本”被引量:115
- 2014年
- 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采取短期集中培训和行政要求下的教研活动两种途径。在资源短缺、人力不足的历史发展时期,这种模式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在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其思路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的理据进行了论证。结合本文作者主持的若干项研究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文章指出,由于教师的学习具有整体性、缄默性和情境性等特征,校本学习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独特作用,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教师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 陈向明张玉荣
-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学习校本教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