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075)

作品数:16 被引量:545H指数:12
相关作者:曹广忠刘涛郜晓雯边雪缪杨兵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城市
  • 4篇城镇化
  • 2篇都市
  • 2篇都市区
  • 2篇驱动力
  • 2篇建设用地
  • 2篇边缘区
  • 2篇长三角
  • 2篇城市边缘
  • 2篇城市边缘区
  • 1篇地级
  • 1篇地级及以上城...
  • 1篇地级市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人口
  • 1篇实证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农产
  • 1篇区位
  • 1篇区位差异

机构

  • 13篇北京大学
  • 4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作者

  • 13篇曹广忠
  • 12篇刘涛
  • 3篇郜晓雯
  • 2篇缪杨兵
  • 1篇白晓
  • 1篇边雪

传媒

  • 5篇地理研究
  • 2篇人文地理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Chines...

年份

  • 3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被引量:59
2010年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市场环境和城市发展阶段是影响土地效益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区位条件下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不同区位条件的城市着力点应各有侧重。
曹广忠白晓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区位差异影响因素地级市
都市区与非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本文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析2001—2006年间长三角地区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都市区内部不同单元的城镇工矿用地变动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机制及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虽然长三角地区城镇用地的整体扩张速度正趋于放缓,但变化趋势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都市区比非都市区增长地更快,其中外围县地区超越中心市成为新一轮的增长热点地区。利用人口、非农产业、房地产投资等社会经济活动指标数据所做的回归分析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是推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关键因素,而对非都市区的城镇工矿用地扩展而言,城镇人口集聚的拉动仍在起主要影响作用。在都市区内部存在功能分工的背景下,中心市与外围县在驱动因素和效果上存在差异。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
关键词: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张长三角
基于产业活动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划分方法——以北京主城区为例被引量:19
2009年
城市边缘区是客观存在但却难以精确刻画的空间实体。现有划分方法往往难以兼顾研究精度和空间属性数据的匹配。本文以产业空间特征为主要依据,借助非线性回归、空间自相关和GIS等分析手段,建立了一种单因素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划分方法。并利用1996年和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数据,以邮政编码区为精细的空间基本单元,对北京主城区城市边缘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划分结果表明,北京主城的城市边缘区是环绕在主城区周边的宽窄不一、空间不连续的带状实体地域,该区域面向东、南方向的扇形拓展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曹广忠缪杨兵刘涛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北京市制造业分布的圈层结构演变——基于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的分析被引量:39
2010年
基于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企业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以制造业密度突变和总量增减为标准,将北京市划分为三个圈层:制造业衰退的中心城区已蔓延至四环;投资和外迁企业的集中区也已不限于城八区,而是迅速扩展至平原地区大部;远郊区县和山区的制造业发展缓慢。各产业类型、所有制类型和规模等级的制造业圈层结构及其演变均有较大差异。因素分解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圈层结构演变的主要推动力是电气电子和金属与矿物类产业、私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应充分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调整的结合,遏止和扭转各圈层内产业结构均衡化和圈层间产业结构同质化的趋势。近郊平原制造业的核心地位仍将长期保持,用地集约化至关重要;中心城区可以适度发展都市型制造业,促进就业多样化;远郊化的谨慎推进则应以生态保育为前提。
刘涛曹广忠
关键词:圈层结构郊区化基本单位普查
城市规模的空间聚散与中心城市影响力——基于中国637个城市空间自相关的实证被引量:52
2012年
城市规模的空间集聚与分散和中心城市影响区域划分是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传统研究视角。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提出自下而上考察中心城市影响力的新视角,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区域和地方两个尺度综合考察了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城市规模的空间聚散特征。基于中国637个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大城市的区域影响力逐渐由沿海向内陆渗透;中部大城市的区域影响力有限,但地区性影响力可以覆盖整个区域;西部大城市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大量的边缘性小城市处于自生发展的状态。对城镇密集地区的考察发现,长三角是中国最成熟的都市连绵区;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和辽中南都市连绵区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城市规模和空间组织特征差异较大;以长株潭、武汉、郑州和成渝等为中心的内陆型大都市区域也很可能较快形成,中心城市间的功能整合、空间优化和区域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可能并不适合发展大都市区域,而应考虑新的城市规模和空间组织形式。
刘涛曹广忠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城市建设用地
义乌村镇产业布局模式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在村镇企业布局形式多样并逐步演变的背景下,有效识别产业分布模式有助于认识评价产业布局特征和分类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基于实证分析,构建了一套表征产业空间配置的指标体系,以义乌市13个镇级单元为例,提出4种布局类型,分析了指标组合特征、典型区域、形成机制与演变方向,结果发现到21世纪初,义乌村镇产业布局已呈现出依托各级区域中心、产业园区、交通节点集聚的态势,在各镇级单元内部表现出不同的空间集聚程度与方式。来自中心城区、小城镇以及村庄自身的三重力量的消长是布局类型分异产生与转变的动力。
郜晓雯曹广忠刘涛
中国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演变与过程模型被引量:77
2010年
在对城镇化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灰色关联分析基础上,从经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中国城镇化驱动机制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省区城镇化核心驱动力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协调;服务业的驱动作用已超过第二产业,但工业仍是中西部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乡村工业化短期内对城镇化有延滞作用,但对城镇化的平稳推进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长期效应;笔者更倾向于用内生的观点看待中国城镇化。文章建立了基于驱动力演变的城镇化四阶段模型,并提出应以科学的区域定位为基础培育区域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
曹广忠刘涛
关键词:岭回归灰色关联分析耦合度
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水平评估与解释——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51
2011年
城镇化水平评估是关于区域城镇化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构变动的核心要素出发,从人口、产业、用地结构三个方面设计考察指标,并强调三个维度进程间的协调关系和适宜性的评价尺度。对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以"中心-外围"为突出特征,这种结构以嵌套方式存在于多种空间尺度之下,随时间推进而更加明晰。回归分析显示这种空间特征已成为区域城镇化格局的本底结构,同时也受到全球化、市场和行政力量的影响。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指标值在空间差异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现阶段三个分指标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及其空间特征。对该地区城镇化综合评估及其解释表明,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不一定能同时促进子进程间的协调,快速城镇化阶段容易发生各子进程间不匹配的现象;这种不协调现象突出反映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和评价尺度下,由此引发的健康城镇化相关议题应受到重视。
曹广忠边雪刘涛
关键词:综合评估
北京城市边缘区非农产业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被引量:17
2009年
考察了北京主城边缘区的非农产业结构与空间特征,揭示了二者的交互演进过程: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城市边缘区形成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边缘区的圈层扩展和空间演进;边缘区的外移过程中,制造业具有稳定的优势,交运仓储、生产资料租赁等传统生产者服务业的优势也随之强化,但空间黏滞性较强的旅游、体育等行业则促进了边缘区产业结构的时相差异性。文章对城市边缘区"年轮式"的圈层扩展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并将其实现的微观路径归纳为飞地式、轴向、填充式和外推式等四种扩展模式。城市规划、城郊高速公路和开发区建设、地价和综合环境的改善是城市边缘区产业空间演变的重要动力。城市空间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是解决边缘区产业、空间和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曹广忠刘涛缪杨兵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力研究进展被引量:89
2010年
城市土地利用是地理学、土地科学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研究的核心领域,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城市用地扩张成为近年来该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全国、区域和个案城市3个尺度总结了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的特征和空间模式;从LUCC、区域统计和案例剖析3个视角对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力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归纳。研究发现,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关于城市用地扩张问题的研究在视角、尺度、方法、数据等方面有明显不同,相关研究的差异和纷争较大;实证研究方法逐渐多元化,但模型建设有待加强,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从现有研究进展来看,应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强化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研究。
刘涛曹广忠
关键词: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