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076)

作品数:7 被引量:217H指数:7
相关作者:孟晓晨王星吴静李贵才曾海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社会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空间结构
  • 1篇行业集中度
  • 1篇问卷
  • 1篇问卷调查
  • 1篇就业
  • 1篇就业中心
  • 1篇居住
  • 1篇居住空间
  • 1篇居住空间结构
  • 1篇集中度
  • 1篇交通方式
  • 1篇产业空间组织
  • 1篇城市
  • 1篇城市地理
  • 1篇城市地理学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孟晓晨
  • 1篇曾海宏
  • 1篇王滔
  • 1篇李贵才
  • 1篇王家莹
  • 1篇刘碧寒
  • 1篇文婧
  • 1篇陈蕾
  • 1篇王星
  • 1篇连欣

传媒

  • 3篇人文地理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北京市居住-就业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化的进程中,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就业的空间分离引发了一系列交通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的4个社区进行问卷发放和实地调查研究,考察了北京市居民的通勤特征和居住地、就业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测算了样本的居住—就业平衡度,进而比较了居住—就业平衡和不平衡的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市居民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在大型就业中心和大规模居住区表现得愈突出。对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居住—就业空间平衡关系的研究发现,居住—就业平衡群体的最突出特征是年龄在50岁以上、职业为公务员、住房为单位集体宿舍或借住朋友/亲戚家。而相反,已婚居民、自有住房群体或从事农林渔牧水利生产等这部分人群往往最容易产生居住—就业不平衡。
陈蕾孟晓晨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
北京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组织特征与类型被引量:11
2011年
产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导力量。要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合理地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都离不开对城市内部产业空间组织规律的了解与掌握。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各种集聚与分散力量综合作用达到平衡时的结果。鉴于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探讨产业空间组织的不同特征与类型,本文利用2001年北京市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从产业集中度和地理集聚度2个维度,对北京市的两位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行了特征分析与类型分类,归纳总结出寡占—集聚型、寡占—分散型、领先—集聚型、领先—分散型、竞争—集聚型以及竞争—分散型6种空间组织类型,并简单探讨了其形成因素,最后比较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空间组织形式上的共性和差异。
孟晓晨王滔王家莹
关键词:行业集中度产业空间组织
北京市居民通勤特征研究——基于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分析被引量:27
2012年
在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市4个不同居住—就业空间结构样本区进行了不同交通方式、不同样本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时间、效率等特征比较。结果表明:公共交通是北京市居民通勤的主要方式;随着通勤距离的增加,居民最常选择的交通方式从非机动车向公交再向地铁转变;北京市居民通勤时间相比于其他国际大都市偏长;私家车通勤效率最高;换乘对交通效率有较大负影响,在大型居住—就业中心通勤流中这一问题尤为严重;职住平衡的区域较之于居住或就业中心有着相对短的通勤距离和时间,以及相对高的非机动车出行比例。
文婧王星连欣
关键词:交通方式
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及特征研究被引量:20
2011年
近二十年来,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建立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就业—居住空间关系进行多尺度分析,在界定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的基础上,评价北京都市区的就业与居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就业—居住分离是当今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
刘碧寒沈凡卜
关键词:就业中心
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被引量:28
2010年
本文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探讨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深圳市的就业空间结构存在就业密度下降、集聚程度不强、制造业占绝对地位、服务业郊区化等现象,而规划和市场是推动其演变的主要力量,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将呈现以下的演变趋势:(1)从"带状组团式"向"网状组团式"转变;(2)制造业转型导致就业规模缩减;(3)服务业郊区化促进中心外围组团发展;(4)高端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增强。
曾海宏孟晓晨李贵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