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025015)
- 作品数:22 被引量:163H指数:7
- 相关作者:邵志敏沈镇宙陆劲松刘刚吴炅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2003年
-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IL-8、GM-CSF、RANTES、MCP-1在乳腺癌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93例乳腺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趋化因子的浓度,以及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L-8、RANTES和MCP-1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临床Ⅲ期患者较Ⅰ期患者显著升高,IL-8、GM-CSF、RANTES和MCP-1预测乳腺癌远处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88.6%、28.6%、71.4%、60.0%,特异性分别为82.8%、93.1%、60.3%、82.8%,,IL-8、GM-CSF、RANTES和MCP-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IL-8、MCP-1阳性组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结论:监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IL-8、MCP-1、RANTES的浓度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较理想指标,IL-8、MCP-1高表达者预后较差。
- 刘刚张杰吴炅陆劲松沈镇宙邵志敏
- 关键词:乳腺癌外周血趋化因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 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预后、预测因素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利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和实验室指标来估计病人的预后、决定辅助治疗的方式与效果,将病人的预后、预测因素及治疗方式对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预后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建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模型。方法:按照Nottingham指数的建立原理,对有关资料进行Cox模型分析(半参数多因素生存分析),从中建立预后指数模型并予以验证。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大小、HER-2表达、ER与内分泌治疗相互作用、化疗将独立地影响预后;并建立预后数学模型指数评分公式:PS=Size+Her2-2.5×age-CT-O.55×(ET×ER)。结论:该模型对病人决定治疗前判断其复发概率,亦可在决定某种辅助治疗时前瞻性地预测其治疗后的复发概率。
- 李方明沈镇宙邵志敏
- 关键词: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预后数学模型
- CHEK2基因c.1100delC与中国人遗传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非BRCA1/2基因突变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CHEK2基因c.1100delC突变的携带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自114例遗传倾向性乳腺癌,包括家族性乳腺癌76例,其中8例发病年龄低于40岁;38例单纯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0岁)。对照组为121名无乳腺癌的健康女性,静脉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对CHEK2基因的第10~14外显子进行长片段PCR扩增,PCR产物再进行含突变的第10外显子的扩增。突变分析全部由DNA直接测序进行鉴定。结果研究人群和对照人群中都没有发现c.1100delC的突变;在3例(3/114,2.6%)家族性乳腺癌中发现邻近c.1100delC的新的错义突变位点1111C〉T(p-His371 Tyr),对照组中则无此突变发现。结论CHEK2基因c.1100delC突变可能是中国人群罕见的突变位点,在中国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非常有限;1111C〉T可能与中国上海地区遗传倾向乳腺癌低度外显的易感性有关,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确认。
-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 关键词:乳腺癌BRCA1基因BRCA2基因遗传易感性
- 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抑制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肺转移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探讨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对人乳腺癌细胞株成瘤性和肺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DARC过表达的MDA-MB-435肺高转移性细胞株(MDA-MB-435HM-DARC),观察体外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检测培养上清中DARC配体CXCL8(IL-8)和CCL2(MCP-1,JE)浓度;建立人乳腺癌BALB/c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曲线与肺内转移灶,检测瘤内DARC、JE、CD3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DA-MB-435HM-DARC在体外的增殖及侵袭性未见明显改变,但培养上清中CXCL8、CCL2的浓度明显降低。体内实验显示MDA-MB-435HM-DARC移植瘤生长延迟而且体积缩小,肺内转移灶数目减少,同时瘤内CCL2蛋白水平、微血管密度(MVD)降低,MMP-9的产生也减少。结论DARC作为促血管生成趋化因子的清除槽,可抑制由趋化因子诱导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肺转移。
- 王杰欧周罗侯意枫罗建民陈奕周晋沈镇宙丁健邵志敏
-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转移血管生成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
- 上皮钙黏着蛋白对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对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SUM149的生长、侵袭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法基因转染技术,将编码Ecadherin基因显性负调控突变体(H2kdEcadherin)质粒导入SUM149中,应用RTPCR、流式细胞分析法筛选、鉴定出Ecadherin基因显性负调控突变体高表达的阳性克隆。观察转染前后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SUM149生长、侵袭能力等特性的变化以及相关分子的改变。结果RTPCR及Western印迹法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未转染及空质粒组)相比,转染后高表达小鼠H2kd的阳性克隆细胞的内源性上皮钙黏着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其细胞生长速度增殖无明显变化,而体外侵袭能力分析显示其侵袭能力明显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在mRNA水平明显下调;明胶酶谱分析也显示,MMP9明显下调。结论在Ecadherin高表达的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SUM149中,其表达的下调可明显抑制其侵袭能力。
- 董慧明刘刚吴炅陆劲松罗建民沈镇宙邵志敏
- 关键词:钙黏着糖蛋白类上皮乳腺肿瘤肿瘤侵袭生物学特性
- 抑癌基因LKB1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4年
- LKBl是一种丝一苏氨基酸蛋白激酶的变异 ,多见于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以错构瘤为主的肠道息肉症。同时可伴有其它类型的良性肿瘤 ,叫Peutz-Jeghers综合征。自从 1998年被发现以来 ,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其鉴定和一种调节细胞生长的因子上。同时分析它调节细胞的功能 .在这篇综述中 ,我们详述一些最近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 :LKBl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的凋亡而起作用 ,在体内是通过与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如磷酸化或甲基化而控制细胞。
- 庄志刚邵志敏
- 关键词:肿瘤抑制基因细胞生长PEUTZ-JEGHERS综合症
- 保留乳房治疗早期乳腺癌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病人接受保留乳房(保乳)治疗与根治性手术疗效。方法采用配对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5-2002年间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的乳腺癌病人,根据发病年龄、腋窝淋巴结状态、性激素受体状态、肿块大小4个变量对保乳病人和改良根治的病人进行匹配,比例为1∶2。配对结果为保乳病人127例,改良根治病人254例。保乳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9个月,改良根治组为58个月。比较两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以及总存活率和无病存活率。结果保乳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为3·39%,改良根治组为1·84%,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55)。保乳组总存活率为96·73%,改良根治组97·57%,差异无显著性(P=0·66)。保乳组的无病存活率为86·04%,改良根治组为91·5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37)。结论对于合理选择的病人采用肿块广泛切除腋窝中下群淋巴结清扫以及手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可以很好地控制局部复发以及取得理想的存活率。保乳治疗可以取得与改良根治同样的治疗效果,但可拥有较好的外形。
- 范江王磊吴炅陆劲松王筱金狄根红沈坤炜韩企夏刘邦令沈镇宙邵志敏
- 关键词:保留乳房治疗乳腺癌回顾性队列研究
- 姜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及机制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株增殖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Northern印迹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人乳腺癌细胞mRNA及其蛋白表达 ;用CAT报告基因来研究人雌激素反应元件 (ERE)的转录活性 ;用Matrigel侵袭池 (Matrigelinvasionchamber)研究细胞侵袭性。结果 姜黄素能够抑制雌激素受体 (ER)阳性MCF 7及ER阴性MDA MB 2 31两种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对MCF 7细胞 ,姜黄素调节ER下调基因 pS2和TGF α的表达及ERE的活性 ;对MDA MB 2 31乳腺癌细胞 ,姜黄素通过下调MMP 2和上调TIMP 1的活性表现出很强的抗侵袭活性 ,其还能够抑制MDA MB 2 31细胞两个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b FGF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结论 姜黄素通过多种机制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姜黄素的化学预防是多途径作用的结果。
- 狄根红李鹤成沈镇宙邵志敏
- 关键词:姜黄素血管形成化学预防乳腺癌
- 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参与人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乳腺癌原发灶组织标本75例,按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DARC表达,并探讨其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DARC强表达18例(48.6%),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中DARC强表达31例(81.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DARC强表达组与弱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35.67±17.96)/HP和(53.38±20.29)/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远处转移的13例患者中,有9例DARC弱表达(69.2%),4例DARC强表达(30.8%)。DARC表达与MVD、淋巴结转移状态及肿瘤远处转移呈负相关,而与患者的存活时间呈正相关。结论人原发乳腺癌组织中DARC表达降低和MVD增加可能易化肿瘤向淋巴结等远隔部位的转移。
- 欧周罗王杰侯意枫罗建民沈镇宙邵志敏
- 关键词: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乳腺肿瘤淋巴结转移
- 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31
- 2005年
- 目的研究中国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对象为来自上海地区的50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0岁),其中13例(26%)有一级亲属患病家族史。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之后进行DNA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6个致病突变位点,其中4个为新发现的位点,包括两个移码突变(3449insA,5587-1del8)和两个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BRCA2基因的两个致病突变位点都很接近位于11号外显子上;其中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为移码突变(5950delCT),另一个错义突变(5911G>C)可能为新的致病突变位点。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SNP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频率(12%)比BRCA2基因(4%)高;BRCA1基因突变频率在有无家族史的患者中分别为30.8%和5.4%。结论新发现的4个BRCA1基因的致病突变位点和一个BRCA2基因的错义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本研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可能的筛查模式。
-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 关键词:乳腺肿瘤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