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I04B02)

作品数:23 被引量:773H指数:16
相关作者:周脉耕刘世炜李镒冲曾新颖于石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疾病负担
  • 7篇死亡率
  • 4篇患病代价
  • 3篇慢性病
  • 3篇患病
  • 3篇患病率
  • 3篇疾病负担分析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早死
  • 2篇生命
  • 2篇生命统计
  • 2篇生命质量
  • 2篇球菌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心脏病
  • 2篇肿瘤
  • 2篇疾病
  • 2篇恶性

机构

  • 15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疾病预...
  • 2篇通辽市疾病预...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5篇周脉耕
  • 10篇刘世炜
  • 8篇李镒冲
  • 6篇于石成
  • 6篇曾新颖
  • 5篇么鸿雁
  • 5篇胡跃华
  • 4篇刘韫宁
  • 4篇殷鹏
  • 4篇王黎君
  • 4篇刘江美
  • 3篇胡红岩
  • 3篇王萱萱
  • 3篇陈家应
  • 3篇邵华
  • 3篇刘炜炜
  • 2篇卓朗
  • 2篇孙谨芳
  • 2篇贾欣欣
  • 2篇王琦琦

传媒

  • 5篇疾病监测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中国卫生信息...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公共卫生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卫生政策...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14篇2015
  • 1篇201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0—2015年中国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与"健康中国2030"下降目标分析被引量:189
2017年
目的 分析1990—2015年中国全国及各省份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以及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目标的情况.方法 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 ,根据WHO推荐的早死概率计算方法,计算、分析和比较1990—2015年中国全国及各省份(不包括中国台湾数据)不同性别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及其年均变化速度;并以"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下降30%为标准,评价各省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实现目标的难度.结果1990—2015年中国男性和女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四类慢性病合计的早死概率由30.69%降至18.54%,女性的下降速度(由25.97%降至12.40%)远快于男性(由34.94%降至24.19%).2015年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较高的前5位省份依次为青海(28.81%)、西藏(25.88%)、贵州(24.67%)、广西(23.56%)和新疆(23.21%),而较低的前5位依次为上海(8.40%)、北京(9.39%)、香港特别行政区(10.10%)、澳门特别行政区(10.31%)和浙江(11.70%);如果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2030年早死概率较高的两个省份青海和西藏应分别下降至20.17%和18.12%,而上海和北京则应分别下降至5.88%和6.57%.1990—2015年中国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的年均下降速度为2.00%,下降速度较快的前5个省份依次是北京(3.48%)、上海(3.24%)、浙江(2.81%)、福建(2.75%)和广东(2.67%),且包括这5个省份在内的11个省份按既往下降速度均能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而其他22个省份则无法实现控制目标,需要更大的下降速度才能达标.结论 1990—2015年中国全国及各省份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与女性相比,男性的早死概率较高且下降速度较慢,各省份的四类慢性病早死概�
曾新颖李镒冲刘世炜王黎君刘韫宁刘江美周脉耕
关键词:慢性病HEALTH
中国居民2006—2012年胃癌死亡趋势分析被引量:41
2015年
目的分析2006—2012年中国居民胃癌死亡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2006—2012年死因监测数据,选取因胃癌死亡的113 793例病例纳入分析,描述不同性别、城乡和地域居民的胃癌死亡情况,并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法分析各年龄组标化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结果 2006—2012年全国范围内胃癌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6年全国胃癌标化死亡率男性为31.84/10万,女性为13.32/10万,2012年分别降低到26.51/10万和10.95/10万;男性胃癌死亡率年下降幅度为3.73%,女性为4.40%,其中农村女性下降幅度最为明显,为4.69%,农村男性下降幅度为3.82%,城市女性下降幅度最低,为3.34%。结论 2006—2012年中国胃癌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下降幅度较大。
郭康周脉耕潘晓平
关键词:胃癌死亡率
中国≥15岁居民常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对生命质量影响被引量:31
2017年
目的了解中国≥15岁居民10种常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慢性病的防治和干预及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实证性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分析中国≥15岁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并根据构成比从高到低选取其中最常见的10种慢性病,应用效用积分值体系计算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综合指数,比较疾病别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差异,评价疾病别慢性病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估算全国范围内每年由于慢性病造成的质量调整生命年损失和经济损失。结果 2013年中国≥15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33.0%,男性和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30.9%和34.9%;构成比由高到低居于前10位的常见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椎间盘疾病、其他运动系疾病、脑血管病、急慢性胃肠炎、其他类型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炎,共占慢性病患病总例数的79.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和年龄后,慢性病患病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生命质量折损(均P<0.001),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综合指数影响由大到小的慢性病依次为脑血管病、其他运动系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椎间盘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慢性胃肠炎、其他类型心脏病、其他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分别造成生命质量综合指数折损的0.122、0.102、0.101、0.084、0.084、0.048、0.043、0.040、0.040、0.036;以全国总人口估算,2013年10种常见慢性病造成的居民质量调整寿命年损失为16 655 592年,经济损失为6 980 025 591元。结论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可导致生命质量的折损,并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应筛选重点慢性疾病进行干预,从而加强慢性病管理与干预。
贾欣欣徐玲张耀光胡红岩王萱萱卓朗陈家应
关键词:慢性病患病率疾病负担
1990年和2010年中国3种细菌性脑膜炎疾病负担情况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了解1990年和2010年中国人群3种细菌性脑膜炎的疾病负担。方法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采用发病数和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DALY(伤残调整生命年)数和率,YLL(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数和率,YLD(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数和率指标,描述1990年和2010年中国人群肺炎球菌感染、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和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疾病负担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较1990年,我国3种细菌性脑膜炎的标化发病率降幅达50%左右,死亡率降低75%左右。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岁以下婴儿细菌性脑膜炎的DALY率最高。2010年1岁以下婴儿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DALY率为97.82年/10万,肺炎球菌感染为49.49年/10万,脑膜炎球菌感染为32.22年/10万。随年龄增长,DALY率下降明显,但70岁及以上各种细菌性脑膜炎的DALY率又小幅升高。总体来看,2010年肺炎球菌脑膜炎的疾病负担最重、b型嗜血杆菌脑膜炎次之,脑膜炎球菌感染最低。结论 2010年较1990年,我国3种细菌性脑膜炎疾病负担明显下降。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岁以下婴儿是细菌性脑膜炎发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
孙谨芳么鸿雁于石成胡跃华王琦琦皮晚笛周脉耕刘世炜李镒冲
关键词:疾病负担肺炎球菌感染细菌性脑膜炎
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4
2016年
目的:分析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居民调查资料(n=273 688),测量指标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两周患病、慢性病患病和过去一年内住院情况。剔除无效数据之后有效样本量为188 697,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15岁及以上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自评健康存在明显的社会人口学差异,女性、老年人、低收入、城市(相比于农村)和西部(相比于东中部)居民自评健康等级较差;自评健康状态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居民的客观健康状况;健康相关行为良好的居民自评健康状况较好。结论:加强对重点人群(如女性、老年人、低收入人群等)健康状况的关注;改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减少可控的危险因素,诸如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等是改善居民自评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贾欣欣胡红岩王萱萱卓朗徐玲张耀光蔡敏陈家应
关键词:影响因素
2013年北京市高血压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高血压流行分布特征,定量分析由高血压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对北京市户籍人群死亡及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2013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压测量数据,了解北京市人群高血压流行水平;通过文献综述得到IHD死亡相对危险度(RR),采用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0)研究可比较的危险因素评估(CRA)框架理论,利用血压流行水平数据和RR值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PAR),在北京市死因监测数据(包括人口数据、死亡数据)的基础上,计算2013年北京市归因于高血压的IHD死亡数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结果 2013年北京市因高血压造成的IHD死亡8 411例,占总IHD死亡人数的43.0%。男性和女性归因于高血压的IHD死亡人数最高的均是75~7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随着年龄呈上升趋势。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0岁期望寿命为81.5岁,其中男性为79.5岁,女性为83.6岁,去除高血压造成的IHD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加1.2年,各年龄组均为女性高于男性。结论北京市户籍人群高血压造成的缺血性死亡比例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较为严重,各年龄组的寿命损失均为女性高于男性。
黄晴周脉耕刘世炜曾新颖李镒冲董忠李刚韦再华王亚东
关键词: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
国际慢性病管理理论模型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29
2015年
目的为我国慢性病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建议。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分析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慢性病管理理论模型。结果慢性病管理理论模型基于实践提炼得到;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慢性病管理模型(Chronic Care Model)主要应用于发达国家的慢性病管理实践中;世界卫生组织构建的创新型慢性病管理框架(Innovative Care for Chronic Conditions Framework)设计更加全面并已逐渐在全球得到应用。结论我国当前阶段应抓紧慢性病管理项目评估工作,加快分析总结各地慢性病管理实践,提炼我国慢性病管理理论模型,为未来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吕兰婷
关键词:慢性病慢性病管理
1990年与2016年北京市伤害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1990年和2016年伤害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对1990年和2016年北京市伤害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进行描述。主要指标包括死亡数、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同时使用2000-202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人口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DALY率、YLL率和YLD率。结果2016年,因伤害造成的DALY为46.05万人年,较1990年增加70.75%,仅次于心脑血管病(87.56万人年)、恶性肿瘤(67.12万人年);YLD和YLL分别为23.65万人年、22.40万人年,较1990年分别增加166.03%和23.89%;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分别为1668.93/10万、817.52/10万,较1990年分别下降32.71%和49.92%;标化YLD率为851.42/10万,较1990年增加0.42%。2016年不同伤害类型,DALY排名前两位的伤害类型为道路交通事故和意外跌倒,分别为14.29万人年和10.34万人年;YLD前两位是意外跌倒和机械力所致损伤,分别为7.27万人年和3.66万人年;YLL前两位是道路交通事故和意外跌倒,分别为11.11万人年、3.07万人年。2016年,伤害DALY负担最高的年龄段是15~49岁,DALY为28.24万人年,占全部DALY的61.32%;男性DALY为31.12万人年,女性为14.93万人年。结论北京市伤害位居疾病负担第三位,伤残疾病负担成倍增长。意外跌倒位居YLD首位,道路交通事故位居YLL首位。15~49岁、男性的伤害疾病负担严重。应预防意外跌倒,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对驾驶员进行严格的交通规章培训,加强患者救治和管理。
马爱娟董忠曾新颖周脉耕
关键词:死亡率疾病负担
2015、2020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3
2016年
目的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变化情况,预测2020年预期寿命水平,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国家卫生计生委生命登记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等,采用指数回归、寿命表、趋势外推等方法对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及去死因预期寿命进行估算。结果 2015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测算结果为76.2岁,期望寿命增长主要贡献人群由5岁以下儿童向60岁以上老人转变,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降低成为过去25年预期寿命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造成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结论 "十二五"期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增长1.4岁,健康公平性明显改善,慢性病对预期寿命影响日益显著。
蔡玥孟群王才有薛明缪之文
关键词:影响因素
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数据质量评估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通过对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数据质量的评估,分析可能影响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探索适用于卫生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方法。方法利用逻辑检查、经验比对和综合指数等方法,评估2013年卫生统计年报数据中重点指标的填报情况,综合评价各地区的数据质量。结果 2013年年报数据中,固定资产的缺项率最高(占核查机构的2.74%),次均门诊费用的异常值占比最高(占核查机构的0.70%),设备总价值与设备总台数的逻辑错误率最高(占核查机构的1.01%),医院等级的编码错误率最高(占核查机构的0.34%)。年报数据质量排序靠前的省份东部地区较多,排位靠后的省份中西部地区较多。结论 2013年年报数据中填报质量较差的指标和地区是日后需要加强监督检查、改进数据质量的重点;针对各种可能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因素,应制定数据质量考核办法,建立质量考核体系。
缪之文伍晓玲薛明
关键词:数据质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