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407)

作品数:1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李遇春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文学

主题

  • 1篇诗词
  • 1篇诗学
  • 1篇诗学转换
  • 1篇台阁体
  • 1篇旧体
  • 1篇旧体诗
  • 1篇旧体诗词

机构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篇李遇春

传媒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身份嬗变与中国当代“新台阁体”诗词的形成──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转型论被引量:7
2011年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完整地经历了由"现代"向"当代"的转型过程,其中隐含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内在诗学转换的逻辑进程。从身份角度考察,这一转型表现为一种由"多"归"一"的蜕变。郭沫若建国前的主要身份有三种:诗人、学者和社会政治活动家。由此带来了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的三种类型:"诗人之诗"、"学人之诗"和"士人之诗"。这三种身份在建国前大体呈现为互补融合的状貌,由此带来了三种类型旧体诗词的异彩纷呈和彼此交融。建国后,随着郭沫若政治身份的凸显和强化,其诗人身份和学者身份相应淡化或弱化。由此带来了"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被消解或遮蔽,而"士人之诗"被过分地放大和拔高,以至蜕变成纯粹的"仕人之诗"。这种艺术蜕变直接导致在新中国旧体诗坛上形成了一种以郭沫若为首的"新台阁体"诗词。这种特殊的诗体类型主要受到古代"颂"、"赋"的熏染,"以赋为诗"和"以赋为词"是其典型特征。"新台阁体"诗词的出现影响深远,不仅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风行一时,而且新时期以来旧体诗坛上常遭人訾议的"老干体"正是"新台阁体"的延续和变异。
李遇春
关键词:诗学转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