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10-07)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37H指数:11
- 相关作者:董锁成马柱国李宇符淙斌任小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条件价值评估被引量:238
- 2002年
- 以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衡量环境物品经济价值的重要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 ( CVM) ,针对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 ,以支付卡的方法设计了 70 0份调查问卷 ,调查了黑河流域居民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 ( WTP)。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 96 .6 %的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支付意愿。对支付卡数据的非参数估计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每户每年在 4 5 .9~ 6 8.3元之间。支付卡数据的参数估计分析表明 ,黑河流域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每户每年为5 3.35元。按黑河流域现有家庭数量计算 ,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效益每年至少在 2 2 4 6 .2 8× 1 0 4 元以上。由于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 ,因此 ,仅就黑河流域居民家庭数量估计的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 。
-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苏志勇
- 关键词: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条件价值评估法支付意愿
-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被引量:4
- 2001年
- 我国西部大开发既不可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不可只注重环境建设而忽视经济发展。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性难题。立足西部大开发背景,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与症结,即掠夺性的开发使生态危机十分严重;重化工城市和矿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型资源开发造成开发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脆弱区将危及中西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育严重滞后,牧民生活困难;草原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交通、通讯、电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等,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董锁成
-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 1 引言本文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调整对日益受到重视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和适应研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研究方面,包括适应和可持续发展、有序人类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和以全球变化的区域...
-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
- 文献传递
- 中国西部县域城镇化特征空间分析被引量:7
- 2003年
- 利用近20年中国西部地区县域非农业人口长序列统计资料和GIS技术,分析了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现状特征,揭示了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近20年来,西部县域城镇化进程趋向于良性发展;县域间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差异明显变小,城镇化总体上呈现出趋向加速发展启动的态势;城镇化发展中心呈现东移趋势,在西部的东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西部县域城镇化高速增长地带;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趋向于协调一致。
- 李宇董锁成王传胜薛东前刘鸿雁
-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
- 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西北各省区规模扩张最为强劲的是资源型产业 ,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调整迟缓 ,经济缺乏活力。为此 ,必须对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予以重新审视 :目前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在弱化 ;西北资源产品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减弱 ;同时资源型产业结构加剧了西北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西北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 ,是改变西北地区贫穷落后的有效途径 ,也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发端和主要因素 ;
- 何苑周述实
-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 区域发展的本质初探被引量:11
- 2001年
- 剖析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区域系统 ,提出区域的构图 ,指出区域开发与区域演化的本质和过程 ,而区域开发表现为构建性开发和有序性开发两个阶段。强调区域发展是在不断的和不同层次的开发中完成的 ,发展的内涵远高于增长的内涵。区域发展可用熵与综合指标体系来度量。发展高度化的区域具有一体化趋势、结构有序和功能优化的效应。区域开发和有序的核心及标志是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根本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 薛东前董锁成姚士谋许刚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 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战略被引量:26
- 2001年
- 分析评价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指出了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制约因素。在反思了过去生态环境建设的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分析了当前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有关问题 ,并指出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构建生态建设的科学和社会支撑体系。最后 ,提出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若干对策建议。
- 张志强程国栋
-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人工植被
- 黄河沿岸地带水资源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研究被引量:25
- 2003年
-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黄河多年持续断流 ,已经严重影响到沿岸地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限制了沿岸地带经济潜力的发挥。特别是对黄河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本文分析了黄河沿岸地带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要素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提出应优化调整大耗水型的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 。
- 王海英董锁成尤飞
- 关键词:黄河沿岸水资源短缺产业结构
- 中国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被引量:233
- 2001年
-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 ,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最后 ,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及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研究表明 :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 ,后者为变干趋势。华北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而西北除东部的秋季和西部的夏季外 。
- 马柱国符淙斌
- 关键词:干旱区地表湿润指数降水气温
- 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被引量:191
- 2003年
- 建立在全国110站的日平均表面温度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1951~2000年极端温度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趋势,同时给出了年极端温度变化的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最后讨论了极端温度的时空特征和区域增暖的相互联系.结果指出:从1951到2000年,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最低温度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小,只是趋势开始的时间存在区域差异;与之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地区最高温度发生的频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近10年却有一个明显的增加趋势;年极端日平均温度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地区年最低温度存在显著的减小趋势.从各个分区零温度以下天数的统计结果来看,北方地区近50年来零温度的天数正在减少,且零温度的开始时间推后,结束时间提前.另外,通过分析北方地区极端温度发生的频率及年极端温度和区域增暖的关系发现,当前的增温趋势与极端最低温度发生频率的减少和年最低温度的升高密切相关,近10年极端最高温度的增加加剧了增温的幅度.
- 马柱国符淙斌任小波杨赤
- 关键词:极端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