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建设科技发展基金(2006)
- 作品数:12 被引量:79H指数:5
- 相关作者:杨光侯家健方锋彭文海谭平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建设科技发展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柔性连接体系参数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基于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柔性连接体系的3自由度(3-DOF)力学模型,利用虚拟激励法分析了连接构件的频率比、阻尼比和质量比等参数对该复杂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得到了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柔性连接体系支座优化设计参数变化规律和连接参数的优化组合,可用来指导此类结构的减震初步设计。最后以某实际工程为算例进行数值分析,验证了优化理论的正确性。
- 彭文海谭平候家健周福霖
- 关键词:地震反应双塔连体结构参数优化
-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体系下城市测量现代基准的构建与应用被引量:7
- 2009年
- 基于先进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和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等高新技术手段,广州市成功构建了新一代城市测量现代基准体系,实现了面向城市测量和各行业的应用,并围绕其开展了一系列拓展性研究工作。本文对该现代基准建设与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
- 杨光方锋
- 关键词:连续运行基准站水准面
- 随机地震激励下柔性连接双塔连体结构位移参数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以3-DOF力学模型推导了柔性连接双塔连体结构在随机地震激励下各位移传递函数和均方值,采用数值计算进行参数分析,变量包括连体与塔楼以及塔楼与塔楼的质量比,连体对塔楼的频率比,连体支座阻尼比,随机地震激励包括白噪声和金井清谱。对于对称塔楼结构,其基本规律和TMD结构相同,但为控制支座位移需采取不同于TMD结构的策略,即连体的固有频率需避开塔楼自振频率以免共振,且宜增加连体支座的阻尼比及连体对塔楼的质量比。对于不对称塔楼结构,双塔对连体部分异步驱动,连体在两支座约束下的固有频率需避开两个塔楼自振频率,并且可通过调整两支座刚度的比例使两支座的相对位移趋于均匀。
- 侯家健韩小雷谭平焦柯彭文海
- 关键词:连体结构
-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普查全过程监理技术方法被引量:8
- 2008年
- 针对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普查全过程监理的应用问题,着重探讨全过程监理的总体思路、组织架构与制度保障,进而给出地下管线普查各阶段监理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要点。
- 杨光周广华
- 关键词:地下管线监理全过程监理
- 浅谈结构工程师对岩土勘察报告的研读与使用被引量:2
- 2009年
- 归纳总结了岩土勘察报告的四类常见问题,系统地介绍了结构工程师阅读岩土勘察报告、并对其进行检查判断的步骤和方法,指出了抗震设计和地基基础设计中使用岩土勘察报告时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列举了相关的工程案例,对结构工程师阅读、使用岩土勘察报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古今强侯家健
- 关键词: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 广州市城市测绘框架基准的建立被引量:1
- 2007年
- 随着广州市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城市测量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建立起长期的、连续的、能反映时空动态变化的测量基准已是大势所趋。该文对广州市城市测绘框架基准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决。
- 杨光欧海平林鸿
- 关键词:连续运行基准站水准面
- 广州市三维高精度GPS基准网的布设和解算被引量:3
- 2007年
- 总结了广州市三维高精度GPS基准网建立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详细探讨和解决了网形布设、GPS和水准观测、基线解算、二维和三维平差以及质量控制等关键问题,并对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 杨光林鸿方锋欧海平姚宜斌
-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三维控制网
- 广州番禺假日酒店结构设计
- 2007年
- 本项目是转换层以下采用正交柱网、上部采用鱼骨式斜交柱网的复杂高层建筑。采用灵活布置的梁式转换层获得高效直接的转换体系;先后运用耗能减震钢支撑和型钢混凝土框架-钢支撑方案,解决了地震下抗扭的关键问题;还介绍了对多种桩基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选型思路和对置卧在淤泥层的地下室底板和大跨度悬臂楼面的结构方案。
- 侯家健古今强田治洋罗允武
-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能减震钢支撑型钢混凝土转换层
- 国内外高层连体结构工程实例简述被引量:13
- 2009年
- 总结了二十年来国内外高层连体结构的工程实例,归纳了这类结构的特点、连体的设计方法,并提出研究该类建筑的若干关键问题。
- 范绍芝侯家健
- 关键词: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抗震
- 城市地下商业建筑中人员疏散模型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在元胞自动机基本模型基础上,引入了社会力模型中的思想,开发了一种扩展元胞自动机新模型。新模型中引入了"危险度"和"视野"的概念,综合考虑了火源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力、墙和障碍物对人的排斥力,并且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对门和楼梯等主要疏散通道处,按人员密度的不同来确定疏散速度。新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到人员的整个疏散过程,得到每个时刻的人员分布状况,从而找出逃生过程中不利于人员疏散的"瓶颈"位置。与基本元胞自动机模型比较,单房间内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用新模型对某地下商业街内人员的疏散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疏散过程的瓶颈和阻塞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曾胜马晓茜廖艳芬
- 关键词:元胞自动机人员疏散地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