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0396)

作品数:14 被引量:70H指数:5
相关作者:刘芳张磊赵亮符刚曾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急性
  • 9篇儿童
  • 9篇白血
  • 9篇白血病
  • 8篇细胞
  • 7篇淋巴
  • 7篇淋巴细胞
  • 7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淋巴细胞白血...
  • 4篇基因
  • 4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儿童急性
  • 3篇髓系
  • 3篇细胞性
  • 3篇淋巴细胞性
  • 3篇淋巴细胞性白...
  • 3篇急性淋巴细胞...
  • 3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双表型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天津市疾病预...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3篇王睿
  • 3篇冯宝佳
  • 3篇曾强
  • 3篇符刚
  • 3篇竺晓凡
  • 3篇刘晓明
  • 3篇赵亮
  • 3篇张磊
  • 3篇刘芳
  • 2篇陈晓娟
  • 2篇张家源
  • 2篇郭晔
  • 2篇陈玉梅
  • 2篇阮敏
  • 2篇杨文钰
  • 2篇邹尧
  • 2篇王书春
  • 2篇张丹丹
  • 2篇张丽
  • 1篇刘天峰

传媒

  • 5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 观察国产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的初发ALL患儿268例,所有患儿均参照中国小儿白血病协作组(CCLG)-2008方案,分别采用含培门冬酶的长春新碱联合柔红霉素、培门冬酶、地塞米松方案(培门冬酶组)和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长春新碱联合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地塞米松方案(左旋门冬酰胺酶组)进行诱导治疗.分别统计化疗第15天(D15)及第33天(D33)骨髓状态(M1,M2,M3).结果 268例初发ALL患儿,标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比例分别为37.3% (n=100)、32.1% (n =86)、30.6%(n =82).左旋门冬酰胺酶组159例,培门冬酶组10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肿瘤细胞免疫分型及对泼尼松预治疗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门冬酶组在诱导化疗D15的骨髓状态分别为M1状态64.2%(n=70)、M2状态21.1% (n =23)、M3状态14.7% (n=16);而左旋门冬酰胺酶组则分别为M1状态70.4%(n=112)、M2状态13.2% (n =21)、M3状态16.4%(n =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38,P=0.230).培门冬酶组化疗D33的骨髓状态分别为M1状态96.3%(n=105)、M2状态2.8%(n=3)、M3状态0.9%(n=1);而左旋门冬酰胺酶组则分别为M1状态96.9%(n=154)、M2状态3.1%(n=5)、M3状态0%(n=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4,P=0.474).结论 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比较,国产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ALL的疗效相当.不仅可以作为左旋门冬酰胺酶过敏患儿的备用选择,亦可作为初发患儿的一线治疗药物.
刘芳万扬常丽贤郭晔杨文钰王书春陈晓娟刘天峰阮敏张丽刘晓明邹尧陈玉梅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培门冬酶
儿童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核仁磷酸蛋白和髓系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儿童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中核仁磷酸蛋白(NPM1)和髓系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EBPA)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并初步了解其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住院的CN-AML患儿初诊时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分别扩增其NPM1、CEBPA基因,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NPM1第12外显子突变、CEBPA基因外显子.回顾性分析这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研究NPM1突变、CEBPA突变与临床特征、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30例,3例(10%)NPM1突变者均为A型突变,2例(6.7%) CEBPA突变者均为双位点突变,另有3例FLT3/ITD突变患儿.伴NPM1突变或FLT3/ITD突变患儿初诊白细胞计数为102.80×109/L(24.40×109~252.10×109/L),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为94.0%(88.0%~97.5%),高于无突变患儿[18.56×109/L(0.77×109 ~ 388.80×109/L)、80.0% (16.0% ~98.0%)](t=2.353,P=0.043;t=3.804,P=0.002).NPM1或CEBPA突变患儿第1疗程均完全缓解,2年无事件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为100%;其余CN-AML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40.1±11.2)%及(51.8±10.9)%,低于NPM1或CEBPA突变患儿(P值分别为0.044,0.091).结论 伴NPM1及CEBPA双位点突变CN-AML患儿具有预后良好的趋势.
阮敏张丽韩聪刘晓明艾晓非张家源刘天烽杨文钰陈晓娟郭晔王书春李庆华邹尧陈玉梅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DNA突变分析
应用分类树模型分析环境因素暴露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影响因素模型,筛选环境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童ALL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通过问卷回顾性调查315名研究对象(儿童ALL患者为病例组,共179名;社会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共136名)的相关信息,包含可能的儿童ALL影响因素30个。利用分类树模型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法建立儿童ALL影响因素模型,通过收益图、索引图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分类树模型包括4层,共11个节点,筛选出5个儿童ALL的解释变量,分别是:儿童不爱吃蔬菜水果(χ2=47.070,P<0.001)、母亲孕期服用药物(χ2=13.638,P<0.001)、母亲孕期感冒(χ2=8.650,P=0.003)、儿童接触油漆涂料(χ2=8.403,P=0.004)、母亲孕期二手烟暴露(χ2=8.803,P=0.003)。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1,与曲线下面积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结论]部分环境因素暴露可能与儿童ALL存在关联。
赵亮刘明升张丹丹张丽张磊王睿符刚冯宝佳曾强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树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在范可尼贫血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与丝裂霉素C试验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又称彗星试验)试验在范可尼贫血(FA)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与丝裂霉素C诱导的染色体断裂试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就诊的248例血细胞减少患儿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丝裂霉素c及SCGE试验。分别分析两种试验的检测结果,并将两种试验方法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对SCGE试验各个指标的受试者T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寻找最适合的SCGE参数。结果(1)248例患儿男122例,女126例,男女比例0.97:1。中位年龄5岁(0.2—15岁)。17例诊断为FA,231例为非FA。(2)在丝裂霉素C为80ng/ml浓度下染色体畸变数目FA组为[(32.2±4.8)%],高于非FA组[(19.9±3.0)%]和正常对照组[(21.6±4.8)%],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678,P〈0.01)。(3)SCGE试验结果中,将17例FA患儿与231例非FA患儿各参数比较,两组患儿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4)将单细胞凝胶电泳各分析参数与丝裂霉素C的不同浓度下染色体畸变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SCGE各参数指标与丝裂霉素c浓度80ng/ml的染色体畸变数均相关(P=0.000),其中,最为显著相关的参数是彗星细胞率(r=0.848,P=0.000)。(5)SCGE试验指标的ROC曲线结果表明:彗星细胞率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9。结论SCGE试验可以作为FA诊断的辅助检查之一。SCGE的试验结果与丝裂霉素C的80ng/ml的染色体畸变数显著相关,FA患儿与非FA患儿的SCGE的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彗星细胞率可作为重要分析参数。
张丽刘强邹尧刘晓明张家源王书春陈晓娟郭晔杨文钰阮敏刘天峰刘芳蔡晓矜陈玉梅竺晓凡
关键词:贫血范可尼贫血全血细胞减少
重症血液病患儿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重症血液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流感染的原因、感染部位、病原菌分析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血液病患儿2 368例,对血液病患儿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 368例住院治疗患儿中167例患儿发生血流感染,发生率7.1%;其中发生血流感染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95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儿6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9例、恶性淋巴瘤患儿2例,分别占56.9%、36.5%、5.4%、1.2%;感染部位以口腔黏膜与呼吸道为主,分别占12.6%与10.2%;经血培养检测,共分离出病原菌16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0株占53.9%,革兰阳性球菌71株占42.5%,革兰阳性杆菌、真菌各3株,各占1.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应用糖皮质激素>2周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mm3与血流感染高度相关。结论急性髓性白血病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易发生血流感染,血液病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mm3与血流感染的发生高度相关。
张家源陈玉梅邹尧张丽阮敏陈晓娟刘晓明竺晓凡
关键词:血液病患儿血流感染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以及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的AA发病涉及免疫调节机制的紊乱。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A是一种以造血组织为靶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涉及T细胞,NKT细胞,NK细胞以及B细胞等免疫因素。现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刘晓明竺晓凡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儿童
IKZFl缺失在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儿IKZF1缺失情况,并进一步分析IKZF1缺失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回顾性研究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初诊并接受中国儿童白血病组织ALL-2008方案治疗的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ALL患儿96例。根据有无IKZF1缺失将其分成IKZF1缺失组和IKZF1正常组,比较两组的无病生存率(DFS)、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0s)。结果96例患儿中共有19例(20%)患儿发生了IKZF1缺失,其中:IKZF1基因8个外显子全部缺失者3例,单纯1号外显子缺失者10例,4~7号外显子缺失者4例,2-7号外显子缺失者1例,1-6号外显子缺失者1例。IKZF1缺失组患儿初诊时白细胞水平≥50×109/L者明显高于IKZF1正常组(42%比13%,)(2=8.482,P=0.004)。Kaplan-Meier分析显示IKZF1缺失组的DFS、EFS及OS(0.67±0.13;O.67-t-O.13;0.79±0.09)明显低于IKZF1正常组(0.93±0.04;0.90±0.04;0.96±0.02)(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初始白细胞、初诊时脑脊液状态、甲泼尼松试验反应情况后,IKZF1缺失仍严重影响患儿的DFS、EFS及OS(P〈0.05)。结论部分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的B.ALL患儿存在IKZF1缺失,IKZF1缺失为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ALL患儿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刘晓明张丽邹尧常丽贤魏蔚阮敏陈玉梅杨文钰陈晓娟郭晔王书春刘天峰张家源刘芳戚本泉安文彬竺晓凡
关键词: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染色体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9P21区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9P21区的CDKN2A和CDKN2B基因甲基化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被诊断为AML的5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选取38例健康志愿儿童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的骨髓或外周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酶依赖性探针扩增法(MS-MLPA)检测CDKN2A和CDKN2B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进行检测的健康儿童未发现基因甲基化。58例患儿中,44例检测到甲基化探针。CDKN2A基因甲基化涉及136 bp和237 bp探针;CDKN2B基因甲基化涉及130 bp、210 bp、220 bp和417 bp探针。CDKN2A基因甲基化率仅为5%,而CDKN2B基因甲基化率为76%。部分探针甲基化与初诊时的性别、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有关。结论儿童AML患者CDKN2B基因甲基化率较高,而CDKN2A基因甲基化率较低。
张丽阮敏刘晓明张家源郭晔杨文钰刘芳刘天峰王书春陈晓娟邹尧陈玉梅竺晓凡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甲基化儿童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拷贝数变异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AML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FAB分型及细胞遗传学改变等。收集130例AML患儿和38例健康志愿儿童的骨髓或外周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检测多个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情况。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30例患儿中,超过10%的拷贝数变异涉及的染色体区段为2p24.3(MYCN)、10q23(PTEN)和13q14(RB1,MIR15A,DLEU);在49例(37.7%)患者中检测到基因探针的扩增和缺失,涉及改变的基因探针个数的中位数为4个。TP53探针发生缺失/扩增的患儿复发率高。各探针发生缺失/扩增对EFS、DFS及OS均无影响。12%的患儿存在基因组异常,用常规染色体核型的方法不能检出。结论:MLPA技术可作为染色体核型检测的补充。TP53拷贝数异常的儿童AML患者易发生复发。
张家源张丽阮敏刘晓明郭晔杨文钰刘芳刘天峰戚本泉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拷贝数变异
儿童ETV6/RUNX1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基因拷贝数变异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ETV6/RUNXl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基因拷贝数变异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141例ETV6/RUNXl阳性ALL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检测多个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情况,探讨不同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患儿的生存率。结果141例ETV6/RUNXl阳性的ALL患儿,其中男78例(55.3%)、女63例(44.7%),中位年龄4(1—13)岁,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为(85±4)%,无病生存率(DFS)为(844-4)%,5年总生存率(0s)为(85±4)%。95例患儿进行了MLPA检测,73例(76.8%)患儿检测到基因拷贝数的改变。拷贝数变异率超过10%的基因为EBF1(15.8%)、CDKN2A/2B(18.9%)、PAX5(21.1%)、ETV6(54.8%)、BTGl(10.5%)。95例患儿中,9例出现EBF1基因的缺失,80例EBF1基因正常,6例EBF1基因扩增,各组患儿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9,P=0.007);13例出现PAX5基因的缺失,75例PAX5基因正常,7例PAX5基因扩增,各组患儿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2,P=0.022);39例出现ETV6基因的缺失,43例E'IW6基因正常,13例ETV6基因扩增,各组患儿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5,P=0.004)。结论基因拷贝数改变与ETV6/RUNXl阳性Au.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EBF1扩增、PAX5扩增、ETV6扩增的患儿易发生复发。
邹尧张丽刘晓明郭晔杨文钰张家源刘芳刘天峰王书春陈晓娟阮敏戚本泉常丽贤陈玉梅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