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03901)
- 作品数:54 被引量:331H指数:11
- 相关作者:杨泽周智广吕泽平黄慧胡才友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保健专项资金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免疫学特征探讨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及其病因学意义。方法筛选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20例及其年龄、性别匹配的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40例。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锌转运蛋白8抗体(ZnT8A);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GAD反应性T细胞;直接测序法检测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IJA)DQ基因型。结果本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8/20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其中7例GADA阳性,4例ZnT8A阳性,3例为GADA与ZnT8均阳性。3例起病初期GADA阳性者,于2年及3年后复查抗体转阴各1例,另1例3年后复查抗体滴度增高(0.34~1.46)。在6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中3例有GAD反应性T细胞。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HLA—DQA1*0102-DQB1*0601和DQA1*03-DQB1*0401单体型频率较经典1型患者增高(P=0.005,P=0.035)。结论部分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及HLA-DQ易感基因型,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 郑超林健黄干杨琳张贻宇周卫东周海峰杨亚玲车志宏周智广
- 关键词:糖尿病自身抗体免疫细胞
-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患病状况及其特征被引量:45
- 2010年
- 目的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F1D)的患病状况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Hanafusa提出的诊断标准,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性酮症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筛选F1D患者,再根据胰岛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或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的有无将非F1D患者分为经典1型组和特发1型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87例急性酮症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8例符合F1D的诊断标准,占9.1%,在18岁以上患者中占14.0%。起病时暴发组的血糖显著高于经典1型组和特发1型组(P=0.004);暴发组血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经典1型组(P=0.021)。4例(50%)患者发病初期GADA阳性,其中1例柯萨奇病毒B(CVB)IgM阳性,1例人单纯疱疹病毒1(HSV1)IgM阳性。结论FID约占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10%。起病时F1D患者比经典1型和特发1型糖尿病患者有更严重的代谢紊乱。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 郑超林健杨琳张贻宇谭愈昱杨亚玲肖扬车志宏周智广
-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自身抗体病毒感染
- 联合测量腰围和血压对代谢综合征的初步预测作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分析腰围(WC)和血压(BP)对代谢综合征(MS)的预测作用。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对4 134名长沙市某单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检测身高、体重、WC、BP、FPG、血脂等。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WC和BP对诊断MS贡献的大小。结果 (1)MS的粗患病率为24.4%(男25.8%,女20.6%),按人口普查结果标准化后患病率为17.3%(男19.2%,女15.8%)。(2)用WC、BMI、SBP、DBP预测该人群MS的一致性为90.2%;若去掉BMI,预测一致性为89.3%。在其他因素不变时,WC每增加5cm、SBP每增加10mmHg、DBP每增加5mmHg,可分别增加MS的患病风险10.84倍、1.20倍及1.27倍。结论联合测量WC和BP对MS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可作为一项快速诊断和评估MS的简易指标。
- 秦玉菊黄金周卫东周智广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腰围血压
- 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与宁夏地区2型糖尿病与健康人的相关性
- 2007年
- 目的: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可能存在着共同的遗传基础,AT1基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共同的候选基因,人类编码AT1受体基因是AGTR1基因。分析2型糖尿病与健康者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03/2007-03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男68例,女59例,平均(54.86+11.05)岁,伴有腹型肥胖的2型精尿病患者105例,不伴有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实验,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健康对照组人群来自宁夏地区的健康志愿者224名,男117名,女107名,平均(56.68+11.39)岁。所有对象均无血缘关系,且两组人群在性别和年龄上均匹配,各项参数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105例伴有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22例不伴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224例健康对照者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并测定相应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51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腹型肥胖糖尿病组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x^2=10.85,P<0.01;等位基因:x^2=5.57,P<0.05)。②腹型肥胖糖尿病组携G等位基因患者Homa-IR、Homa-β明显高于非腹型肥胖糖尿病组携G等位基因患者(P<0.05)。结论:①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尤其是伴有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②AGTR1基因A10208G位点A→G的突变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损伤。
- 谢晓敏李玲李仁达于丽萍周海燕张丽曾斌赵巍张静霍正浩杨泽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
-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变异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TMT)进展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rs2071023位点的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超声测量颈动脉、股动脉和髂动脉的IMT,多聚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IMT进展的情况,随访5年后复查IMT。结果基线状态下rs2071023位点不同基因型(CC,CG,GG)各组年龄、IMT、BM[、FPG、HbAlc、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后随访患者中有16例失访或指标不全,共105例患者,与基线比较随访5年后颈动脉IMT增厚(0.84 mm比0.92 mm,P=0.004)。按rs2071023基因型分组,结果发现CC基因型组颈动脉IMT在随访5年后增厚(0.86 mm比0.97 mm),不同基因型对IMT增厚的贡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 王晓霞郭晓蕙蒋蕾鲜彤章孙明晓郭立新孙亮杨泽
- 关键词:糖尿病基因
- 强化干预对社区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强化干预是否可以降低社区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人群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宁市两个社区的121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干预组和对照组。强化干预组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化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人员维持志愿就诊和志愿服药的正常医疗状态,随访43.5个月,记录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情况。结果(1)两组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2)两组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11.47、7.58和5.23、5.28mmHg,而高血压伴血糖正常者干预后分别降低16.78、10.38和9.6、6.02mmHg(P<0.01)。(3)本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事件发生率高血压、糖代谢异常患者明显高于非高血压和血糖正常者(P<0.01),其中对照组均明显高于相应的干预组(P<0.01)。(4)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者事件发生率为8.4%,明显高于高血压伴血糖正常者(P<0.01)。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干预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较对照组降低3.83倍。结论综合强化干预可明显降低社区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人群血压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
- 胡才友吕泽平黄慧杨泽李宁吴军吕渊余其美朱其秀刘红邓宏明袁晓红李绍刚李必迅甘文玉
- 关键词: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心血管事件风险
- 吉林人群强直性脊柱炎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区域遗传易感基因定位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为了寻找中国人群中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新的易感基因及其所在位置,在与强直性脊柱炎强连锁的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基因区域内选取11个SNPs多态位点,通过对中国吉林地区79名AS患者和13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ase-control分析,发现TNF-α-850处TT突变基因型在AS组中的分布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7),突变型T等位基因在AS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更为显著(P=0.002)。通过多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LTA基因、TNF-α基因、LST1基因和NCR3基因中的5个SNPs多态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范围是15kb,在这5个SNPs多态位点组成的单体型中,TCTTC单体型在AS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χ2=7.406,P=0.0065),并且该单体型中含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TNF-α–850的突变型等位基因T。提示在LTA、TNF-α、NCR3和LST1这4个基因构成的15kb范围内可能存在增加AS患病易感性的位点,可能是TNF-α–850C→T突变,也可能是在TNF-α–850附近的其他位点。
- 王雅文朱小泉宋玉国孙亮杨泽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基因型频率
- 糖尿病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09年
- 糖尿病是21世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等均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受到表观遗传因素的影响。表观遗传学是基于一种可遗传的非基因序列改变而导致基因表达水平和功能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遗传信息指的是DNA序列所提供的遗传信息,而表观遗传学信息提供了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去执行DNA遗传信息的指令。以下将从表观遗传修饰的角度阐述糖尿病表观遗传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侯粲李一君周智广
-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糖尿病DNA序列遗传信息基因表达水平表观遗传修饰
- 1型糖尿病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临床与遗传学特征被引量:6
- 2009年
- 1型糖尿病(1型DM)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破坏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疾病。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一组以甲状腺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甲状腺自身抗体产生为共同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包括桥本病和Graves病。AITD是1型DM最常合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有关1型DM合并AITD的临床及免疫遗传学特征国内少见报道。
- 金萍林健向斌黄干周卫东周智广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1型糖尿病GRAVES病自身抗体产生淋巴细胞浸润
- CTLA-4+49A/G和CT60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的相关性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49A/G和CT60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T1DM)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对332例T1DM,476名健康对照进行CTLA-4基因多态性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CTLA-4+49A/G、CT60基因型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结果(1)T1DM患者中CTLA-4+49A/G基因型GG频率高于健康对照(47.3%比35.1%,OR=1.66,P〈0.01),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的T1DM基因型GG频率更高(56.8%,OR=2.43,P〈0.01)。(2)T1DM中CTLA-4CT60基因型GG频率高于健康对照(67.8%比56.7%,OR=1.60,P=0.02),而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T1DM患者基因型GG频率更高(77,8%,OR=2.67,P〈0.01)。(3)与甲状腺抗体阴性的T1DM相比,甲状腺抗体阳性的T1DM CTLA-4CT60基因型GG频率更高(77.8%比62.3%,P〈0.05),更易携带谷氨酸脱羧酶抗体(77.8%比57.4%,P〈0.05)。结论CTLA-4+49A/G和CT60基因多态性与T1DM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相关。
- 金萍向斌林健黄干周卫东郑超超晨周智广
- 关键词:糖尿病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CTLA-4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