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11231202300)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朱亮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局部冲刷
  • 2篇块体
  • 2篇冲刷
  • 2篇促淤
  • 1篇底水
  • 1篇丁坝
  • 1篇断面
  • 1篇断面形态
  • 1篇深水航道
  • 1篇深水航道治理
  • 1篇水力
  • 1篇水力条件
  • 1篇水流
  • 1篇透空式
  • 1篇透水
  • 1篇透水性
  • 1篇内水
  • 1篇紊动
  • 1篇紊动强度
  • 1篇消浪

机构

  • 1篇南通航运职业...

作者

  • 1篇朱亮

传媒

  • 4篇水运工程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增强长江口北槽航道内水流冲刷能力的工程措施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试验数据对增强长江口北槽航道内水流冲刷能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试图仅通过实施丁坝工程来调整北槽中段地形使天然深泓与目前航道轴线位置吻合是行不通的;若要达到较显著的冲刷效果,新建丁坝宜布置在靠近主流的深水区,此外在北槽中段北侧加密丁坝亦有显著作用;若想进一步增强北槽中段航道内的水流冲刷能力,宜综合采取新建丁坝工程和航道轴线调整的措施,仅仅依靠加长丁坝,很难较好地增强该段航道内的水流冲刷能力。
刘猛朱亮李为华胡志锋
关键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丁坝
局部正态物理模型在潮汐河口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首次在潮汐河口采用局部正态物理模型研究了局部冲刷问题,结果表明:采用局部正态物理模型研究潮汐河口相关工程问题是可行的,试验水力条件的选择、模型边界的确定以及模型的整体变坡是将局部正态模型应用于潮汐河口的关键技术,提出了简便易行且效果良好的模型边界的确定方法,阐述了模型整体变坡的必要性及方法。
刘猛张宏伟李为华
关键词:局部冲刷水力条件
新型空心块体促淤堤断面波浪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依据长江口南汇边滩促淤工程的波浪条件及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新型空心块体促淤堤的断面波浪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单质量3 t的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堤身孔隙率约为66%;2)波能消减率随着堤身高度的增加线性增加,波高消减率随堤身高度增加的变大速率较波长消减率平均快4倍以上;3)与传统抛石加护面块体促淤堤相比,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具有"堤身对地基压载显著减小"、"施工简便"、"强风浪作用下生存力强且修复简便"以及"有利于重复利用"等优点;4)提出了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的临界稳定断面形态,在该临界断面条件下,每100 m促淤堤块体数量约为3 210,水位较低时其消浪效果较传统抛石加护面块体促淤堤略差,但水位较高时其消浪效果接近甚至显著超过传统促淤堤。
刘猛
关键词:消浪效果
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近底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依据长江口某促淤工程的设计条件及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近底水动力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近底紊动强度最大值所在位置、近底水平时均流速最小值所在位置以及近底水平时均流动方向的转变位置基本重合;2)对于某种具体堤型而言,在相同单宽流量条件下,随着相对水深的变化(至少在本文试验范围内),其紊动强度最大值所在位置比较稳定;3)与抛石加护面块体促淤堤相比,透水性较好的堤身结构近底紊动强度最大值所在位置会更加远离堤轴线,可使局部冲刷坑更加远离堤轴线,对堤身结构稳定有益。
刘猛李寒何萍
关键词:局部冲刷透水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