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JY022)
- 作品数:12 被引量:181H指数:7
- 相关作者:李晓琴银元陈兴史先琳覃建雄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委党校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86
- 2012年
- 何谓低碳旅游景区?如何评价低碳旅游景区发展水平?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评估因子多、涉及范围广、评估标准难以量化等因素,但这方面研究无疑是景区低碳转型的基础和依据。文章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Status—Response,DSR)模型,构建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低碳旅游景区不能简单等同于节能减排,而是应该拓展到景区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减排技术、消费经营和政策理念5个层面上。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管理指标"构建经济—环境—运营—技术—管理五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以期为定量评估低碳景区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低碳景区指标核查、减排项目合作、建立排放补偿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李晓琴银元
- 关键词:低碳旅游景区
- 高山、极高山地区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康定木雅贡嘎地区为例被引量:4
- 2011年
- 高山、极高山山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资源的垄断性是低山、中山不可比拟的,符合世界旅游趋势求新、求异、求知的需求。然而,由于受到交通条件和户外装备条件的限制,高山、极高山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文本以康定木雅贡嘎地区为例,立足高山、极高山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确定高山、极高山地区山地旅游可持续开发要素六方面:景观要素,经济社会要素,绿色服务设施要素,游客安全服务要素,新产品新业态要素和顶峰体验要素,为高山、极高山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开发思路。
- 李晓琴缪寅佳
- 关键词:山地旅游
-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低碳旅游业态创新路径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产业融合催生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呼唤低碳旅游业态发展创新。产业融合与低碳旅游已成为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此产生的低碳旅游新业态,必将深刻而全面地引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低碳旅游业态"是以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线,借助旅游业内部以及与一、二、三产业的不同融合方式,提供的具有良好低碳导向、低碳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态的总和。"产业融合"的低碳旅游业态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旅游与第一产业的融合,营造低碳旅游环境;二是旅游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低碳旅游设施;三是旅游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创新低碳人文业态;四是旅游业内部"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的融合,创新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 李晓琴
- 关键词:低碳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业态
- 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研究被引量:18
- 2013年
- 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模式。本文从驱动力(D)、发展状态(S)和响应(R)三个方面构建城乡旅游一体化DSR发展动力机制模型,认为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城乡旅游目的地到一定程度必经的阶段和过程。该过程由内部拉动力和外部推动力共同驱动,由城乡旅游功能、形象、氛围和效益等状态进行表征,通过政府、城乡居民、市场参与者的态度和行为作出响应,进而实现城乡旅游一体化的螺旋式提升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建议,认为应围绕构建城乡旅游目的地这一中心,从发展的前提、目标、方向和措施等方面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
- 银元李晓琴
- 关键词:城乡旅游一体化动力机制
- 低碳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本文立足低碳经济视角,初步界定了低碳旅游产业集群概念,借鉴系统工程原理,从前端低碳旅游产品研发设计、中端低碳旅游产品生产、后端低碳旅游产品要素交易三个层次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企业的供应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低碳旅游供应链中政府、企业和游客三大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管理措施。最后,以攀枝花市为例,提出了攀枝花低碳旅游产业集群低碳供应链管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攀枝花旅游产业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 李晓琴银元
-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
- 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特色化开发战略——兼论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被引量:14
- 2012年
- 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地处民族地区,景观多样性明显,但地质环境复杂,生态脆弱性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在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实证研究,基于对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资源特点和其发展山地旅游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该区域旅游特色化发展战略及开发对策,并以此对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思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围绕生态保护、旅游体验和社区参与三大核心要素,以"产品—品牌"为载体、"安全—环保"为保障、"文化保护—社区发展"为目标的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
- 陈兴覃建雄李晓琴史先琳
- 关键词:山地旅游横断山脉
- 旅游地形象屏蔽强度评定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凉山州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旅游地形象是关乎其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和重点,某一旅游地形象被屏蔽,如何评定其屏蔽强度,这需要定性和定量结合.为此,在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预选指标,运用专家筛选法和指标鉴别分析法确定了最终的指标体系;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定各个指标权重,构建旅游地形象屏蔽强度评定模型;然后以凉山州为例做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基于旅游地形象屏蔽强度评定指标体系不仅能够评定旅游地形象屏蔽现状和强度,还能够帮助旅游地更精准地塑造或提升自己形象.
- 何成军李晓琴李娴
- 关键词:旅游地指标体系
- 城市景区化概念模型及内涵探讨被引量:7
- 2011年
- "城市景区化"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实施、建设综合性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城市景区化"目前的研究与实践,仅仅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没有体现出构建综合性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高度和理论要求。本文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us-Response,简称DSR)模型,构建城市景区化概念模型,对概念模型要素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城市景区化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并以四川遂宁市为例,进行城市景区化的实证研究。
- 李晓琴银元陈宇
- 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被引量:16
- 2013年
- 山地旅游是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山地旅游自身的特点和西部地区发展山地旅游的特殊性,西部山地旅游发展应树立"国家公园"的理念,围绕生态保护、旅游体验、社区参与三大核心要素,依托"智慧旅游"平台,以"产品———品牌"为载体、"安全———环保"为保障、"文化保护———社区发展"为目标,来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 陈兴
- 关键词: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 低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内涵探析被引量:6
- 2014年
- 低碳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要遵循产品生命周期有关规律。文章立足产品生命周期视野,对低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低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管理模式,即以减少的碳排放来获得更大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低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研发(规划)阶段、高效清洁生产(建设)阶段、低碳标识认证阶段和面向绿色消费的交易阶段。低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涉及的利益主体有政府、企业和游客,三者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作用于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
- 李晓琴银元
- 关键词:低碳旅游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