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KM200610025019)
-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5
- 相关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张继宗孔祥玉王瑞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骶移行椎与骶骨之间椎间盘的MRI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与骶骨之间椎间盘的MRI影像特点。方法对52例腰骶移行椎患者的MRI及X线片影像学进行分析。结果Ⅰ型23.1%(12例)、Ⅱ型17.3%(9例)、Ⅲ型48.1%(25例)、Ⅳ型11.5%(6例)。Ⅰ型腰骶移行椎与骶骨间椎间盘的形态与正常腰椎的L5/S1椎间盘相同;Ⅱ型与正常相近,但有发育不良现象;Ⅲ型和Ⅳ型则明显发育不良。结论Ⅰ型的椎间盘具备与正常L5/S1椎间盘相同的功能;Ⅱ型其椎间盘接近正常L5/S1椎间盘;Ⅲ型和Ⅳ型则为残存椎间盘,几乎不具备椎间盘功能,无退变发生。
- 杜心如赵玲秀
- 关键词:腰骶移行椎椎间盘MRI
- 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螺钉进钉方法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共91具腰骶移行椎标本。生前资料完整者59具,男54具,女5具;平均年龄(41.2±16.7)岁,身高(162.4±713)cm。对椎弓根、上关节突、人字嵴、横突后部突起及“V”形槽进行观测,确定进钉点、进钉角度及深度。结果按照Castellvi分型法,移行椎ⅡA型13具(左6具,右7具),ⅡB型10具,ⅢA型7具(左2具,右5具),ⅢB型60具,Ⅳ型1具。移行椎人字嵴均不明显,横突后结节突起与上关节突形成的“V”形槽均较明显。以移行椎上关节突关节面下缘水平线与“V”形槽最凹陷处交点作为移行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该点至椎弓根上缘距离,左(8.6±1.2)mm,右(8.3±1.2)mm;与矢状面呈20。时钉道至侧隐窝外侧壁距离,左(7.5±3.1)mm,右(7.2±2.7)mm;进钉角度,左21.3°±4.1°,右21.0°±4.6。;进钉深度,左(39.1±2.8)mm,右(39.1±2.7)mm。结论腰骶移行椎后部横突变异,人字嵴结构不明显,以此作为进钉定位标志不可靠,而“V”形槽恒定存在,可以将上关节突关节面下缘的水平线与“V”形槽的最凹陷处的交点作为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
- 杜心如赵玲秀张继宗孔祥玉刘春生高国庆
- 关键词:腰椎骶骨
- 腰骶移行椎的概念与相关临床问题被引量:3
- 2010年
- 腰骶移行椎是指最后一节腰椎横突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变异,人群发生率为4%~21%,在腰痛病人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人群中发生率为35%~51.3%不等。由于临床对此变异认识不足,常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定位错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困难等临床问题,故有必要对此进行系统研究。
- 杜心如赵玲秀
- 关键词:骶椎腰椎移行椎影像学
- 腰骶移行椎是否与髂骨相融合或形成假关节?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是否与髂骨相融合或形成假关节,以明确腰骶移行椎的概念及形态特点。方法:在109具腰骶移行椎骨骼标本和2004年至2008年收集的91例腰骶移行椎患者的影像资料上,分析腰骶移行椎的分型,并对腰骶移行椎与髂骨间关系进行观测。结果:腰骶移行椎按Castellvis分型。标本中ⅡA型23具(20.9%),ⅡB型12具(10.9%),ⅢA型7具(6.4%),ⅢB型66具(60%),Ⅳ型1具;腰骶移行椎的横突均未与髂骨后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100%)。影象资料中Ⅰ型15例(16.5%,其中ⅠA型1例、ⅠB型14例),Ⅱ型28例(30.8%,其中ⅡA型21例、ⅡB型7例),Ⅲ型41例(45.0%,其中ⅢA型5例、ⅢB型36例),Ⅳ型7例(7.7%);所有病例均无横突与髂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髂腰韧带骨化2例(均为ⅡA病例)。结论:腰骶移行椎是发育异常的最后节段的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而非与髂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的一种畸形。
- 刘春生王长富杜心如
- 关键词:腰骶移行椎髂骨假关节
- 222例腰骶移行椎影像学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的影像学形态特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腰骶移行椎222例,根据横突形态特点,按Castellvi法进行分类,并对病变节段进行分析。结果:Ⅰ型79例,占35.6%,其中L4~5突出8例,L5~S1突出15例,L4峡部裂、滑脱3例;Ⅱ型51例,占23%,其中L4~5,突出20例,L3~4突出4例,L4峡部裂、滑脱12例;Ⅲ型80例,占36%,其中L4~5,突出38例,L4峡部裂12例,L3~4突出3例;Ⅳ型9例,占4.1%,其中L4~5突出4例;特殊类型3例,占1.3%,均为L4~5突出。结论:Ⅰ型移行椎L4-5,L5~S1均可能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正常腰椎无明显区别,Ⅱ、Ⅲ、Ⅳ型只发生L4~5和L3~4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而不发生L5~S1椎间盘突出,即移行椎以上的节段可发生病变。本组中没有L5部裂及滑脱病例,均为L4峡部裂和L4~5以上节段滑脱,据此提出了腰骶移行椎的特殊类型,即单纯椎间融合型。
- 杜心如赵玲秀顾少光
- 关键词:腰骶移行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
- 一种特殊类型的移行椎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7年
- 腰骶部移行椎是常见变异,该变异与腰痛的关系尚有争议,其临床意义主要集中在腰骶椎手术定位问题上,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资料为临床手术定位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移行椎尚未引起临床重视,现报道如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杜心如
- 关键词:腰骶部移行椎手术定位腰骶椎
- 腰骶移行椎类型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滑脱节段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腰骶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滑脱节段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2004~2008年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完整腰骶移行椎91例,男46例,女45例;年龄男48.3±12.5(28~85)岁,女48.4±10.6(21~68)岁。按Castellvi分类进行分析。结果91例共发现病变217处。腰椎间盘突出症共51例占56%,其中L3/4,2例占2.2%,均为Ⅱ型移行椎;L4/5,41例占46.2%(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25例,Ⅳ型3例);L5/S1,8例占8.8%,均为Ⅰ型移行椎。腰椎管狭窄症31例占34.1%,其中L3/4,9例占9.8%(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L4/5,11例占12.1%(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2例);L5/S1,9例占9.8%(Ⅰ型3例,Ⅱ型6例)。腰椎滑脱节段:L4滑脱25例占27.5%(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2例);L3滑脱3例占3.3%(Ⅱ型1例,Ⅲ型2例);L2滑脱4例占4.4%(Ⅱ型2例,Ⅲ型2例);L1滑脱1例;各型均无L5滑脱病例。结论Ⅰ型移行椎L4/5、L5/S1节段均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Ⅱ型、Ⅲ型、Ⅳ型则只发生在L4/5节段和L3/4节段,L5/S1节段没有突出。Ⅰ型和Ⅱ移行椎以L5/S1节段狭窄及退变多见,L4/5次之;而Ⅲ型和Ⅳ型移行椎时腰椎管狭窄症于L4/5节段最多,L3/4次之,L5/S1节段没有狭窄,所有移行椎病例没有L5滑脱及峡部裂发生,L4滑脱最多,以Ⅱ型、Ⅲ型占主要,其次为L2、L3滑脱。
- 刘春生杜心如赵玲秀海涌
- 关键词:腰骶移行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
-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的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 2011年
- 目的研究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的形态特点,为腰骶移行椎合并腰椎滑脱、不稳症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依据。方法对59例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标本的矢状径、横径,峡部的高度、厚度;椎弓根的纵径、横径;椎板的高度、厚度;脊椎指数及退变情况等进行观测。结果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椎体前后径(34.1±2.7)mm,横径(47.5±4.6)mm;峡部高度(12.9±1.6)mm;峡部厚度(9.0±1.2)mm;椎弓根纵径(10.6±2.4)mm,椎弓根横径(14.0±2.4)mm;椎板高度(18.2±2.6)mm,椎板厚度(5.7±1.2)mm。脊椎指数:1:4.35;81.4%(48例)发生椎体增生,未发现峡部裂。结论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椎体各径线及椎弓根横径较正常L4椎体大,可选择直径稍大的椎弓根螺钉;峡部厚度较正常L4增加;峡部不存在发育薄弱和局部缺损。
- 杨立辉柳伟王瑞张继宗孔晓川安立琨杜心如
- 关键词:腰椎腰骶移行椎
- 合并腰骶移行椎时应用骶髂螺钉的临床解剖测量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合并腰骶移行椎时骶1、2椎弓根的形态学特点,为应用骶髂螺钉固定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生前资料完整的标本共79例。对骶1、骶2椎体前后径、椎体高度、椎体横径、椎弓根前高、椎弓根后高、椎弓根宽度、进针深度、进针角度进行测量。结果正常骶1椎弓根前高(18.1±3.8)mm,后高(20.6±3.6)mm,宽度(27.7±3.1)mm;Ⅱ型骶1椎弓根前高(19.9±2.0)mm,后高(19.2±2.6)mm,宽度(29.9±2.2)mm;Ⅲ型骶1椎弓根前高(18.5±3.0)mm,后高(16.9±3.1)mm,宽度(27.8±2.2)mm。正常骶2椎弓根前高(12.4±2.3)mm,后高(14.34±2.9)mm,宽度(22.2±3.1)mm,Ⅱ型骶2椎弓根前高(10.4±1.5)mm,后高(14.4±2.4)mm,宽度(19.5±2.7)mm;Ⅲ型骶2椎弓根前高(9.5±2.0)mm,后高(14.0±3.0)mm,宽度(18.6±3.4)mm。Ⅱ型骶1椎弓根大于正常,Ⅲ型与正常接近。正常骶2椎弓根大于Ⅱ型和Ⅲ型。结论合并腰骶移行椎时可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骶1椎弓根可容纳1~2枚螺钉,骶2椎弓根可容纳1枚螺钉。
- 柳伟杜心如杨立辉王瑞张继宗孔晓川安立琨
- 关键词:腰骶移行椎骶髂螺钉椎弓根骶骨
- 腰骶移行椎椎体及椎板的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研究腰骶移行椎椎体及椎板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横径,椎体前高/后高,上关节突关节面的矢状径、横径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等进行测量。结果: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与横径比为0.64,前/后比为1.21。上关节突关节面高度,左(14.1±2.1)mm,右(13.9±1.5)mm;宽度,左(16.0±1.8)mm,右(16.2±1.5)mm;与正中矢状面夹角,左(56.3°±7.8°),右(55.9°±7.3°)。结论:(1)腰骶移行椎椎体的形态与正常L5椎体形态相近,故在腰椎正侧位片及CT、MRI片难以根据其椎体形态学特点推断是否为移行椎,后路手术时很难根据椎板及棘突上关节突的形态特点来判断腰骶移行椎。(2)腰骶移行椎的下关节突明显小于上关节突,说明小关节突很少或几乎不向下传导应力。
- 杜心如赵玲秀赵离钟孔祥玉张继宗
- 关键词:椎板关节突棘突腰骶移行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