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M521846)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刘毅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多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形成
  • 1篇血行
  • 1篇血行播散
  • 1篇血行播散型
  • 1篇血行播散型肺...
  • 1篇异体
  • 1篇原因分析及护...
  • 1篇脂多糖
  • 1篇脂多糖类
  • 1篇脂肪
  • 1篇脂肪组织
  • 1篇同种异体
  • 1篇臀大肌
  • 1篇内注射
  • 1篇曲霉
  • 1篇注射
  • 1篇微血管
  • 1篇微血管形成

机构

  • 1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篇刘毅

传媒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卷曲霉素深部肌内注射致双上臀深部溃疡一例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8年
患者,女,26岁,颈部淋巴结核及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慢性起病,病程较长。患者于2015年4月入住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结核科,曾予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行规律抗结核治疗,为进一步治疗结核,2015年5月开始双侧臀大肌肌内注射卷曲霉素,首次注射后0.5 h即出现注射部位硬结、疼痛,患者未予特殊处理,自行用热毛巾湿敷,疼痛、硬结未见改善。注射完1个疗程(6个月)后,因患者症状好转.
张溪冯蓉蓉董晓霞王春菊贾巧巧贾赤宇
关键词:肌内注射卷曲霉素臀大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激素冲击治疗护理
雾化吸入乌司他丁对内毒素/脂多糖致兔急性肺损伤早期的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了解雾化吸入乌司他丁(UTI)对急性肺损伤(ALI)兔的早期作用,以及320排CT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将18只无特殊病原体级新西兰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LPS致伤组及UTI治疗组,各6只,后2组兔给予0.8 mg/kg LPS(浓度为0.16 mg/mL,一次性给予15 mL)建立兔ALI模型,正常对照组兔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UTI治疗组兔于伤后30 min起雾化吸入UTI 10 min,LPS致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兔同法雾化吸入生理盐水.2组致伤兔均于伤后6、24 h行320排CT全肺灌注扫描.伤后24 h麻醉2组致伤兔取心脏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随后于该时相点行肺组织大体及组织病理学观察,测定肺湿干质量比,采用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的mRNA水平.正常对照组兔于相同时相点进行相应检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LPS致伤组兔伤后6、24 h的灌注图像差异大,UTI治疗组兔相同时相点的灌注图像差异较LPS致伤组轻微,正常对照组兔灌注图像差异不明显.3组兔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明显(F值为843.896~2 564.336,P值均小于0.001).UTI治疗组血清中TNF-α、IIL-1 β和IL-6水平分别为(225±9)、(190±8)、(227 ±6) pg/mL,低于LPS致伤组[(710 ±25)、(306 ±16)、(422±16) pg/mL,P值均小于0.001].UTI治疗组兔肺出血、水肿程度均较LPS致伤组减轻;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UTI治疗组兔肺泡壁结构破坏程度、肺泡腔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LPS致伤组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致伤组兔肺湿干质量比明显增高(P <0.001);UTI治疗组兔虽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01),但明显低于LPS致伤组(P<0.001).3组兔肺组织中的TNF-α、IL-1β和IL-6 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4.700~69.538,P值均小于0.001).UTI治疗组兔肺组织中的TNF-α、IL-1β和IL-6 mRNA水平�
张杨杨邱啸臣周国勇刘真常娜贾赤宇
关键词:脂多糖类急性肺损伤乌司他丁320排CT
大鼠同种异体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脂肪早期微血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观察大鼠同种异体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自体脂肪颗粒(AG)移植后早期微血管形成的影响. 方法 (1)实验1.取2只SD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ADSC.取第4代细胞行形态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49d、CD106、CD45的表达,并行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2)实验2.另取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体AG组6只、自体AG组8只、自体ADSC+自体AG组8只、异体ADSC+自体AG组8只.取4组大鼠一侧腹股沟脂肪组织,自体ADSC+自体AG组制备第4代ADSC,余3组脂肪弃用.取4组大鼠另一侧腹股沟脂肪组织制备自体AG.异体AG组大鼠在移植时将组内大鼠提取的0.6 g AG加入1 mL DMEM/F12培养液中混合后注射移植到另一只大鼠背部皮下,依此类推;自体AG组大鼠注射移植自体AG;自体ADSC+自体AG组大鼠用3.0 ×106个/mL自体ADSC混合液1 mL复合自体AG移植;异体ADSC+自体AG组大鼠采用实验1中2只大鼠提取的3.0×106个/mL ADSC混合液1 mL复合自体AG移植.于移植术后7d取出脂肪移植物,行大体观察、称取湿质量、病理学观察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阳性细胞数.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检验. 结果 (1)分离培养的第4代细胞形态较均一,与Fb相似;CD34和CD49d呈阳性表达,CD106和CD45呈弱阳性表达;诱导后,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鉴定为ADSC.第4代ADSC增殖较第10代更快.(2)移植术后7d,4组大鼠脂肪移植物未见明显感染、坏死,异体AG组和自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湿质量分别为(0.25±0.04)、(0.26±0.03)g,均小于自体ADSC+自体AG组的(0.36±0.03)g和异体ADSC+自体AG组的(0.35±0.04)g(P值均小于0.05).HE染色结果显示:异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脂肪细�
田甜贾赤宇刘毅刘真胡国栋王瑞晨常春娟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脂肪组织微血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