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241032)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夏光敏陈惠民王晶向凤宁刘恒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小麦
  • 2篇杂交
  • 2篇体细胞杂交
  • 2篇细胞杂交
  • 2篇不对称体细胞...
  • 1篇新麦草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农杆菌
  • 1篇农杆菌介导
  • 1篇农杆菌转化
  • 1篇亲本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转化小麦
  • 1篇转基因
  • 1篇转基因小麦
  • 1篇小麦亲本
  • 1篇小麦转移
  • 1篇抗白粉病

机构

  • 3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作者

  • 3篇夏光敏
  • 2篇陈惠民
  • 1篇赵双宜
  • 1篇赵同金
  • 1篇向凤宁
  • 1篇李翠玲
  • 1篇王晶
  • 1篇刘恒

传媒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混合小麦亲本与新麦草不对称体细胞杂交体系的建立被引量:5
2004年
以小麦品种济南 1 77悬浮细胞系来源的原生质体与同品系胚性愈伤组织制备的原生质体混合后作为受体 ;以经过 380 μW cm2 紫外线照射 1min、2min的新麦草原生质体分别作为供体 ,用PEG法诱导融合。组合Ⅰ (1 76 +cha9+新麦草UV 1min)获得 1 6个再生克隆。经过形态学、同工酶、染色体和RAPD分析 ,确定其全部为属间体细胞杂种。其中的 5个克隆再生杂种植株。用 7对小麦SSR引物对杂种克隆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 ;组合Ⅱ (1 76+cha9+新麦草UV 2min)只获得 3个克隆 ,且逐渐褐化死亡。表明以小麦济南 1 77的两种培养细胞混合作受体的融合体系有利于杂种的获得及再生 ;
李翠玲夏光敏
关键词:小麦新麦草不对称体细胞杂交RAPD
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向小麦转移高冰草染色体小片段被引量:10
2004年
对小麦与高冰草不对称体细胞杂种F5代株系Ⅱ-1-3和Ⅰ-1-9的染色体组成及异源染色体存在方式进行分析.花粉母细胞观察统计发现两杂种中分别有84.69%和84.75%的细胞为20-21对二价体,其中环状二价体分别占89.83%和89.57%,表明两杂种的遗传组成基本稳定.RAPD分析证明两杂种含有双亲的DNA并发生了整合.GISH结果表明高冰草染色体以小片段的方式分布在杂种Ⅱ-1-3和Ⅰ-1-9的4-6个染色体上,小片段位于小麦的近着丝粒位置及近端部.SSR分析结果表明高冰草DNA分布于两杂种株系的2A,5B,6B和2D染色体上,与GISH分析的多位点小片段插入的结果相对应.
王晶向凤宁夏光敏陈惠民
关键词:小麦高冰草原位杂交简单重复序列染色体
农杆菌介导的大麦Mlo反义基因转化小麦获得抗白粉病后代被引量:6
2010年
从大麦‘斯特林’幼叶总RNA中分离Mlo基因cDNA完整编码区,反向连接到植物双元载体(pBI-121.2)35S启动子下游,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苗端转化法获得两种小麦基因型(‘烟优2801’和‘烟优361’)的转基因小麦。T0代405株中有55株PCR检测阳性,平均转化率达到13.58%,T0和T1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可以证明大麦Mlo基因片段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可传递到后代。两种基因型的转基因小麦T0和T1植株在温室及大田中均表现出对白粉病抗性的提高。农杆菌介导的苗端转化法可以简单、快速、高效地获得转基因株系;排除体细胞变异对转基因植株的影响;克服基因型对农杆菌转化的限制,是小麦遗传转化的一种实用方法。
赵同金刘恒赵双宜陈惠民夏光敏
关键词:转基因小麦农杆菌转化白粉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