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75)

作品数:6 被引量:79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志钢吴玉琴保继刚李军陈会娜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旅游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旅游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认同
  • 1篇动机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游客
  • 1篇游客满意
  • 1篇游客满意度
  • 1篇游憩
  • 1篇游憩商业区
  • 1篇正规就业
  • 1篇中介
  • 1篇中介变量
  • 1篇商业区
  • 1篇生命周期
  • 1篇生命周期模型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动态...
  • 1篇文化
  • 1篇文化体验

机构

  • 6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篇陈志钢
  • 3篇吴玉琴
  • 1篇保继刚
  • 1篇李军
  • 1篇陈会娜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地理研究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旅游学刊
  • 1篇旅游论坛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旅游业非正规就业群体的身份认同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阳朔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出现了地方导游这一类地方性群体,他们的出现对阳朔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地方导游的身份认同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实际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地方导游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王昕凤陈志钢吴玉琴
关键词:身份认同影响因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乾陵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文化价值感知和文化体验为中介变量被引量:15
2016年
基于文化体验和文化感知价值的视角,以陕西乾陵为例,在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构假设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游客的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文化体验对游客满意度不产生显著影响;游客文化体验显著影响游客忠诚度,游客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对游客忠诚度影响不显著;游客的感知质量显著影响游客文化感知价值和文化体验,游客文化感知价值显著影响游客的文化体验。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提升乾陵游客满意度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吴玉琴陈志钢陈会娜
关键词:游客满意度文化体验SEM
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为例被引量:19
2010年
以广西阳朔县为例,在分析多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利用相对变化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空间自相关等测度典型风景名胜城市阳朔县的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机理。得出:①1993年来,阳朔县域建设用地是相对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②阳朔县域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分布呈现从集中向分散的趋势发展;③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阳朔旅游基础设施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的需求;④在农业发展减弱反馈、工业发展减弱反馈以及旅游业发展加强反馈的影响之下呈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向旅游业用地转化的过程。文章最后认为建立旅游用地分类标准是深入探讨土地利用与旅游发展互动机理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陈志钢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互动机理
建构与表征:旅游语境下阳朔客栈主身份认同研究
2016年
身份认同作为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是目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在"自我"与"他者"的转换与互动中,动态地建构与表征着身份的认同,并能动地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发展。以阳朔客栈主为例,探讨了旅游发展语境下客栈主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以及在身份认知、归属情感、身份评价与行为意向等4个维度下的具体表征。研究发现:在"自我"和"他者"的共同作用下,客栈主身份认同的建构经历了动态互动的变化过程。从客栈主的身份认知类型来看,可归纳为自由职业者、半自由职业者和客栈主3种类型;从客栈主的情感归属来看,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状态,积极的情感体现为喜欢以及自豪感,消极的情感集中体现为新鲜感过后的厌倦感;从客栈主对自我身份的评价来看,体现为开客栈过程中的收获以及为客栈业在阳朔旅游发展中的贡献等;从客栈主对行为意向来看,目前的表征状况多集中在"未知",即不确定是否会继续开下去。作为对客栈主身份认同的初步探讨,后续研究还需从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进一步解释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与复杂的多元表征,并且对多个案例地的客栈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客观、更全面地把握客栈主的身份认同研究方向。
陈志钢吴玉琴
关键词:身份认同
旅游生命周期模型新解释——基于生产投资与需求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自巴特勒(1980)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假说之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文献分歧较大,多数学者只从需求变化的角度来阐释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基于生产投资与需求视角,文章建立并解释了包含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完全模型。文章认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发展阶段是由其生产投资与游客接待量的关系所决定的,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竞争性游乐项目两大阶段构成,并且提出了影响每一个小阶段演变的主要因素。同时,旅游地生命周期是由若干个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叠加而成的,并且分析了几种形式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文章还阐述了该模型的重要含义。
李军陈志钢
关键词: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产品价格
典型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机制——以广西阳朔县为例被引量:30
2012年
在讨论游憩商业区(RBD)定义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形状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标测度典型旅游城市阳朔县RBD的形成与发展,并对其影响因素与成长机制进行路径分析,研究表明:(1)阳朔RBD的形成源于旅游业的发展,西街是RBD演变的初始地。以西街为基础衍生出"十字"、"工字"、南北"日字"与网状结构的RBD形态。1979~2005年,阳朔RBD空间形态上经历了从线性状态向网状的空间形态变化,而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平稳扩展时期后,2003~2005年开始急速扩展。(2)在土地市场、地方政府政策、大型事件以及外部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阳朔RBD的变化呈现短期均衡,这种均衡是"旅游投资-旅游产业规模","游客人数-旅游产业规模"正反馈,"消费预期-游客人数"、"旅游口碑-游客人数"、"旅游产业规模-地价"负反馈共同作用下旅游用地从西街向其外围拓展,并不断循环的结果。(3)在客观存在的竞标地租与利益群体的集体选择行为下,阳朔RBD呈现从西街开始向外围扩展并最终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网状结构。由于RBD的边界尚未有权威的界定,其外部性也没有办法得到量化。
陈志钢保继刚
关键词:RBD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