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4BA703B07)
- 作品数:2 被引量:20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辰王铁杨媛华张镭许晓岩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及国人肺动脉血栓栓塞后肺血流灌注受损情况和受累肺段、肺叶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将明确诊断为PTE的519例患者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249例)和非大面积(不含次大面积)PTE组(270例)。对519例急性PTE患者均进行了肺V/Q显像,其中有773例次与CT肺动脉造影(CTPA)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前行肺V/Q显像和CTPA的PTE患者中,PTE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3%和89.3%(P>0.05);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6.9%和100%(P<0.001);急性非大面积PTE组的检出率分别为98.2%和77.5%(P<0.001)。肺V/Q显像示病变分布的特点为: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叶,背段多于前段。肺V/Q显像与CTPA的符合率比较:肺高于肺叶,肺叶高于肺段,溶栓组高于抗凝组。结论肺V/Q显像在急性PTE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与CTPA联合应用,可起到决定性的诊断作用。PTE患者肺内血栓的分布特点符合“浓度守衡定律”。
- 王铁杨媛华张镭王辰
- 关键词:肺栓塞放射性核素显像锝MAA
- 异常灌注评分法评价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效果的价值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分析异常灌注评分法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急性PTE的患者46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行肺灌注显像,2位核医学科医师分别对肺灌注显像图进行定性分析,随后采用异常灌注评分法和Parker创建的肺段评分法进行肺灌注显像结果判读,比较两者在判读结果方面的一致性及其相关性,并比较2种方法所示的治疗后灌注改善率。结果2位医师对左肺灌注结果判读的一致性为100%(Kappa值为1.0),对右肺灌注结果判读的一致性为91.3%(Kappa值为0.69)。治疗前后2种灌注评分结果均有较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57和0.665,P均<0.001)。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通过2种评分方法所计算的联合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70和0.771,P均<0.001)。肺灌注改善率在2种评分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P=0.128)。结论异常灌注评分法判读简单,是评价PTE治疗效果的较好方法。
- 杨媛华王铁许晓岩王辰
-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锝M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