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JL017)

作品数:17 被引量:45H指数:5
相关作者:宋士云吴连霞于东阳杨宏力焦艳芳更多>>
相关机构:聊城大学山东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劳动关系
  • 3篇市场化
  • 3篇历史考察
  • 3篇场化
  • 2篇社会保障
  • 2篇经济体
  • 2篇经济体制
  • 2篇经济体制改革
  • 2篇经济学
  • 2篇就业
  • 2篇工资
  • 2篇工资决定
  • 2篇工资制
  • 2篇工资制度
  • 1篇邓小平
  • 1篇新中国
  • 1篇信访
  • 1篇信访制度
  • 1篇寻租
  • 1篇职工福利

机构

  • 15篇聊城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作者

  • 8篇宋士云
  • 4篇吴连霞
  • 2篇杨宏力
  • 2篇于东阳
  • 1篇许冰
  • 1篇焦艳芳
  • 1篇侯悦
  • 1篇任志江

传媒

  • 3篇聊城大学学报...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商业时代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理论学刊
  • 1篇经济纵横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当代中国史研...
  • 1篇中国劳动
  • 1篇中国劳动关系...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产业经济评论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中国劳动经济史的历史分期探析
202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劳动经济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当前研究新中国劳动经济史,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从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视角,以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变革为主线,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新中国劳动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1949-1956年两次社会经济形态转变中的劳动经济,主题是"转变中建立";1957-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主题是"曲折中探索";1979-1991年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劳动经济,主题是"摩擦中改革";1992-2001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劳动经济,主题是"定向中转轨";2002-2012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劳动经济,主题是"统筹中完善";2013年以来的劳动经济,这个新阶段目前还没有结束,其主题应该是"共享中发展"。
宋士云
关键词:历史分期劳动力资源配置
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关乎农业生产效率、农民福祉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即围绕"农有农地"的要素收益在农村土地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配置而作出的一系列安排。这一安排基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包括分配权利的配置、分配标准、分配形式、分配公平和保障机制等内容。这一制度运行呈现出显著的制度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而以政治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制度协同效应为主要内容的负效应是当前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关系紧张和农村土地制度绩效难以继续提高的重要原因,也是优化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着力点。
杨宏力
关键词:诺思悖论
1979—1992年我国农村劳动关系的变化与运行机制
2015年
1979—1992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作为改革发轫地的农村进行了多项经济制度变革,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承包制劳动关系和乡镇企业雇佣劳动关系两种主要的劳动关系形态,劳动关系主体构成、运行方式、矛盾调解等方面均遵循不同的制度框架,劳动关系变化呈现如下特点:劳动关系实现了由行政指令性劳动关系向基于契约的个体自主劳动关系的转变;变革是由农民自发进行的自下而上的经济变革所推动的;对农村劳动关系的调节和对劳动争议的处理逐渐法制化,但又有显著的滞后性。
吴连霞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就业政策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对就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产业结构分布决定劳动力就业结构分布,产业的兴衰和发展方向引导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和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党和政府力图使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制度改革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但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很不协调,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以致产生较大的结构偏差。因此,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并达到就业增长的目标,就要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统筹城乡就业,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正确处理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宋士云许冰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就业政策
中国职工福利制度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6
2013年
职工福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普遍建立了职工福利制度,对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职工福利制度经历了重大改革和逐渐转型,目前正在成为许多企事业单位吸引优秀人才,稳定职工队伍,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措施。职工福利制度改革必须坚持职工福利是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合理补充的理念,并根据单位性质的不同实行分类管理,实施弹性福利计划。
宋士云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职工福利社会保障
2002—2010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02-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普遍的、大幅度的提高,收入来源和分配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但由于受各种转型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政府调控政策的不到位,不同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当前,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所反映出的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和行动方案,才能真正缩小居民收入的差距,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宋士云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市场化
1979—1991年中国企业劳动关系转型的起步被引量:1
2017年
1979-1991年是中国企业劳动关系转型的起步时期。虽然国家尚未明确市场化改革的导向,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却显露出市场化的理念和趋势,表现在劳动关系转型方面:国营企业在劳动关系确立和管理中的权限不断增大,传统的行政性劳动关系出现松动;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开始分化,具有市场经济属性的劳动关系双方利益主体逐渐形成,特别是非国营企业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孕育和发展,给国营企业劳动制度改革提供了动力和参照;劳动关系的缔结和管理日趋复杂化,并具有二元化和过渡性的特点,劳动关系法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宋士云吴连霞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关系
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被引量:6
2012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保障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转变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并进入全面建设时期。中国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中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
宋士云焦艳芳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实质公平
工资决定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
2013年
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多种工资决定理论,每种工资决定理论都有其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各自的缺陷。梳理这些工资理论对于我国的工资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于东阳
关键词:工资决定理论
1992-2001年中国企业劳动关系变革的历史考察
2019年
1992-2001年是中国劳动关系市场化转型和法制建设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政府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使强力推动国企劳动关系实现市场化转型,非公有制经济中自主产生了市场化劳动关系,我国企业基本建立市场化劳动关系;《劳动法》等法规的出台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工会法》的颁布与修订为劳动者通过集体力量争取利益提供了政策可能,多项社会保障政策出台兜底市场化劳动关系风险,我国市场化劳动关系运行的法制体系基本建立;该时期劳动关系方面改革的历史贡献在于通过搭建市场化劳动关系运行架构,理顺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总体上积极稳妥的处理了下岗分流职工问题,基本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国企改制中部分措施落实不到位、劳动法规执法不严、落实不力损害下岗职工权益,集体谈判在实践中被架空,“资强劳弱”局面长期存在等问题。
吴连霞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