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05)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3
相关作者:韩庆杰俎瑞平屈建军张克存廖空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青藏铁路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铁路
  • 2篇风沙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湿沙
  • 1篇输沙
  • 1篇输沙率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特性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铁路
  • 1篇人工植被
  • 1篇环境特征
  • 1篇海岸
  • 1篇海拔
  • 1篇风洞
  • 1篇风洞实验
  • 1篇风洞实验研究
  • 1篇风沙流
  • 1篇风沙危害

机构

  • 2篇甘肃省治沙研...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铁第一勘察...
  • 1篇青藏铁路公司

作者

  • 2篇张克存
  • 2篇屈建军
  • 2篇俎瑞平
  • 2篇韩庆杰
  • 1篇董治宝
  • 1篇姚宏乐
  • 1篇拓万全
  • 1篇廖空太
  • 1篇朱淑娟

传媒

  • 3篇中国沙漠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Thermodynamic Effects on Particle Movement:Wind Tunnel Simulation Results被引量:2
2012年
Sand/dust storms are some of the main hazards in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These storms also influenc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By field observations, empirical statistic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pioneer researchers on these natural events have concluded the existence of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odynamic effects and sand/dust storms. Thermodynamic effects induce an unsteady stratified atmosphere to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these storms. However,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rmodynamic effects with particles (i.e., sand and dust) are limited. In this article, wind tunnel with heating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odynamic effects and particle movement on different surfaces. Compared with the cold state, the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of particles i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ecrease under the hot state. The largest decrease percentage exceedes 9% on fine and coarse sand surfaces. The wind velocity also has a three-power function in the sand transport rate under the hot state with increased sand transport. Thermodynamic effects are stronger on loose surfaces and fine particles, but weaker on compacted surfaces and coarse particles.
NIU QingheQU JianjunZHANG KecunLIU Xianwan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高寒植被、土壤特性与人工植被恢复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不同海拔梯度下高寒植被与土壤特征进行研究。沿线高寒植被的主要分布种有91个,主要建群种为: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Falc)、藏异燕麦(Helicto-trichon tibeticum)、黄芪(Astragalus)、棘豆(Oxytropis)、粗壮嵩草(Kobresia robusta Maximowicz)、矮嵩草(Kobre-sia robusta Maximowicz)等。高寒植被物种数、平均盖度、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海拔呈正相关性,而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与海拔呈负相关性。沿线高寒植物群落主要可划分为海拔小于4 000m的高寒荒漠植被、海拔4 000~4 500m的高寒河谷灌丛植被、海拔4 500~4 700m的高寒草原植被、海拔4 700~4 800m的高寒垫状植被、海拔4 800~4 900m的高寒草甸植被和海拔5 000m左右的高寒沼泽和高寒流石坡植被。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都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性,但全磷、全钾及pH值则在高海拔地区达到最低。沿线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中、细沙(d<0.4mm)为主,占到了总含量的85%以上,因此,中、细沙是构成沿线土壤的最主要颗粒。沿线植被恢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择紫花针茅、垂穗披碱草、燕麦、棘豆、黄芪、蒿草、梭罗草等当地草种,采取原生植物种子异地繁殖,再经沿线播种或栽培抚育,从而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该研究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与植物防沙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永宁王进昌韩庆杰屈建军张克存拓万全俎瑞平廖空太
关键词:土壤青藏铁路海拔植被恢复
海岸湿沙表面风沙传输特征的风洞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通过湿沙表面风沙传输的风洞实验,研究了湿润海岸风沙流的垂直结构、输沙率随风速与表层湿度的变化规律。输沙测量使用60cm高直立式积沙仪,湿度(M)为沙面表层1mm厚的重量湿度值。结果表明,湿沙表面的输沙量和高度呈指数关系。一般,湿度增大,整体输沙率降低,高湿度床面的沙粒有相对更大的比例被传输到更高的位置。比起低湿度(M<0.587%)沙粒,高湿度(0.587%1.448%时,输沙率已经很低,小于0.99g.cm-1.s-1。伴随湿度0.587%和1.448%的过渡,风沙流垂向分布被分为3个不同坡度的区域,曲线坡度反映了沙粒间不同水分存在形式的影响差异。对于跃移沙粒,高湿度表面(M>1.448%)仅起到了一个传输平台的作用;当表面变干到某种程度(M=0.587%)之前,表面湿度是跃移运动的主要控制因子,然后风速才重新开始影响输沙。
韩庆杰屈建军廖空太朱淑娟董治宝张克存俎瑞平
关键词:风沙流湿沙垂向分布输沙率海岸风洞
敦煌-格尔木铁路高大沙丘区的风沙环境特征及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被引量:12
2015年
新建敦煌-格尔木铁路途经库姆塔格沙漠东部的沙山沟,沟内沙源非常丰富,高大沙丘广布,其风沙危害对铁路造成了严重威胁。本研究选择党河上游流动沙丘和黑山嘴流动沙丘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大沙丘区域,系统调查与观测了该区域高大沙丘土壤水分、植被、风沙环境和风沙危害,在掌握和分析两试验区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在党河上游流动沙丘区建立以工程措施为主的风沙防治试验示范区,在黑山嘴流动沙丘区建立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风沙防治试验示范区。研究旨在取得敦煌-格尔木铁路途经高大沙丘区风沙防护的相关工程经验,合理确定风沙防治措施,为铁路通过该区的风沙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保证敦煌-格尔木铁路安全畅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姚宏乐
关键词:风沙危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