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WX13C47)
-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刚成尚小珂王利军沈群山肖书娜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建立输送轨道的操作技巧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 介绍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建立轨道时的一种操作技巧.方法 选择117例PmVSD患儿实施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的方式建立输送轨道,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全部手术时间22~58 (33.36±8.50) min,X线透视时间(13.02±4.11) min.12岁以下儿童75例采用全麻下实施操作,余患者均采用5%利多卡因局麻下实施.所有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但有25例因术中导丝穿过三尖瓣腱索而重新建立轨道;有16例发生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恢复后继续实施操作并获得成功;有2例因封堵器型号不当而更换封堵器.有1例术后出现微量残余分流.术后未出现即刻主动脉瓣反流、新发的三尖瓣反流及溶血者.随访12个月中并未发生封堵器移位、迟发的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溶血.结论 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这一改良技术可提升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建立输送轨道时的安全性.
- 尚小珂张刚成沈群山王利军姚艺李丁扬肖书娜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心律失常
- Snare-Ⅱ抓捕器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Snare第二代抓捕器(Snare-Ⅱ)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接受单纯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使用Snare-Ⅰ抓捕器;试验组39例,使用Snare-Ⅱ抓捕器,对比分析两者终点指标、效果指标和安全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入选者均成功建立轨道,无并发症发生;试验组导丝抓捕时间为(3.98±1.91)s,X线辐照时间为(15.43±8.80)s,抓捕次数为(1.08±0.41)次,放射量为(6.78±3.76)μSv,而对照组分别为(24.89±3.60)s、(62.78±18.24)s、(4.79±0.84)次、(35.47±8.07)μSv,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抓捕器撤回时间为(4.55±0.69)s,略长于对照组[(4.20±0.74)s,P<0.05)];两组间抓捕器送达肺动脉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时,采用Snare-Ⅱ抓捕器,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 尚小珂张长东柳梅张刚成王利军姚艺沈群山
- 关键词:抓捕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镍钛合金
- 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手术可行性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研究介入封堵术对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导管介入组6例,外科手术组10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为右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的高压血流直接冲击三尖瓣及其腱索而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长度、三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容积、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压差)、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24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MYO).结果 术后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两组术后的三尖瓣反流程度未见统计学差异.导管介入组在手术时间[(55.1±9.3)min比(28.6±8.8)min]、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16.5±7.9)×10^9/L比(8.5±3.2)×10^9/L]、C反应蛋白[(35.3±10.1)mg/L比(11.9±10.0)mg/L]、心肌损伤标记物等方面均优于外科手术组.结论 术前经超声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 沈群山张刚成尚小珂聂林宋艳清刘洋卢蓉王利军
- 关键词:三尖瓣反流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外科手术
- 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不足2mm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分析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不足2mm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介入封堵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Pm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3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11例,女178例,年龄3~34 (9.94&#177;8.53)岁,体重(28.47&#177;18.11) kg.按照缺损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是否>2mm分为两组:A组(150例)为术中造影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2mm的患者;B组(239例)为术中造影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2mm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即刻手术成功率、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术后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机械性溶血、术后三尖瓣反流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的即刻手术成功率为93.72%,显著优于A组(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为22例(14.67%),显著高于B组术后的5例(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次要观察指标中,心律失常发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机械性溶血发生率、新出现的三尖瓣反流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314、P=0.392、P=0.573、P=0.385、P=0.946.在VSD直径较小时,使用任意类型封堵器均可获得成功.A组中当VSD直径为5~10 mm时,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VSD直径大于10 mm组的成功率进一步降低,仅1例获得成功(P<0.05).B组中或大型缺损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都低于VSD直径≤5mm组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不足2mm的PmVSD介入封堵总体成功率较低,但缺损直径小于5mm的室间隔缺损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当缺损直径大于5rnm时成功率非常不理想,有待于更新和改进技术.
- 尚小珂张刚成沈群山王利军姚艺李丁扬肖书娜
- 关键词:主动脉瓣反流介入封堵
- 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心肌纤维化保护作用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8只,模型组及安立生坦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mg/(kg·d),对照组背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8d。第9天开始,安立生坦组给予安立生坦40μg/d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连续4周,4周后处死大鼠。比较3组大鼠心肌组织及血液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水平及心肌细胞结构、排列、胶原蛋白增生情况;比较各组大鼠模型左心室收缩压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变化速率、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表达水平。结果安立生坦组心肌细胞肿胀、断裂及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心肌组织和血液中Hyp水平及AngⅡ、TGF-β1、ET-1表达较安立生坦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模型组左心室收缩压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变化速率较安立生坦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有效阻抑心肌纤维化及心肌重塑的发生、发展,是抗心肌纤维化治疗的合理靶点之一。
- 尚小珂邓晓娴周红梅张刚成张长东柳梅夏成
- 关键词:心肌纤维化内皮素-1
- 三岁以下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3岁以内婴幼儿单纯膜周部VSD 229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介入组)88例,外科手术(手术组)141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及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在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手术组。手术组在次要并发症多为呼吸道感染及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上显著高于介入组。结论 3岁以下婴幼儿膜周部VSD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临床上可行,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改良操作技术基础上,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策略安全可靠,优势明显,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
- 尚小珂张刚成肖书娜柳梅丁珊珊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婴幼儿介入封堵外科手术
-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Fontan手术患者近期转归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 2015年
- 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Fontan手术患者近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Fontan手术的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2.5~18.0(8.02±4.98)岁。按照病案号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组(波生坦组,n=16)和对照组(n=23)。波生坦组在术后3 d内按照推荐剂量开始灌胃(口服)波生坦,对照组不应用任何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物,用药时间≥7 d。术后第10 d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等指标。结果波生坦组无死亡,对照组于术后第5 d死亡1例,两组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 d波生坦组患者在心功能、胸腔积液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和血清B型脑钠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经皮血氧饱和度、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够改善患者Fontan术后的近期转归。
- 尚小珂ZhongLiang丁珊珊张刚成卢蓉
- 关键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FONTAN手术全肺阻力
-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改良漂导丝技术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改良漂导丝技术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中的使用操作技巧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膜周型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451例,按照术中是否使用改良漂导丝技术建立轨道分为A组(术中使用改良漂导丝技术建立轨道)和B组(使用传统技术建立轨道)。比较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建立轨道成功率、总手术成功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TI)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所使用的封堵器型号、类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31.53±5.69)min比(42.65±10.77)min,P<0.01]短,心律失常发生率(11.6%比61.0%,P<0.01)和术后出现TI并发症发生率(0.7%比5.0%,P<0.01)较低,建立轨道成功率(99.3%比95.0%,P<0.01)与总成功率(98.3%比87.4%,P<0.01)较高。结论改良漂导丝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可靠、更具实用性,在膜周型VSD介入封堵术中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方式建立动-静脉轨道。
- 尚小珂张刚成沈群山王利军姚艺李丁扬肖书娜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并发症
- 国内首例经桡动脉建立轨道的VSD介入封堵术被引量:1
- 2014年
-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6岁,无业。因“心慌、胸闷、气短2年,加重10天”入院。既往体健。查体:胸骨左缘未触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68次/min,律齐,A2〈P2,P2亢进,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传导广泛;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 尚小珂肖书娜卢蓉刘洋龙恺王利军张刚成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桡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