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3081)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王进黄楠孙鸿杨志禄左文瑾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等离子体聚合
  • 4篇离子
  • 3篇血小板
  • 2篇等离子体
  • 2篇粘附
  • 2篇体外
  • 2篇抗凝血性
  • 2篇改性
  • 1篇蛋白
  • 1篇对苯二甲酸
  • 1篇对苯二甲酸乙...
  • 1篇血小板粘附
  • 1篇血小板黏附
  • 1篇血液
  • 1篇血液麻醉
  • 1篇乙二醇酯
  • 1篇乙烯
  • 1篇乙烯基
  • 1篇乙烯基吡咯烷...
  • 1篇抑肽酶

机构

  • 6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成都铁路中心...

作者

  • 7篇王进
  • 6篇黄楠
  • 5篇孙鸿
  • 4篇杨志禄
  • 1篇雷跃昌
  • 1篇吴熹
  • 1篇王晓娜
  • 1篇翁亚军
  • 1篇陈俊英
  • 1篇张钊
  • 1篇闫峰
  • 1篇王志浩
  • 1篇金健
  • 1篇熊开琴
  • 1篇冷永祥
  • 1篇侯明勇
  • 1篇左文瑾
  • 1篇李华
  • 1篇侯瑞霞
  • 1篇王海波

传媒

  • 3篇功能材料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Ti-O-N表面肝素分子的共价固定及抗凝血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磷酸化学吸附方法扩增Ti-O-N薄膜表面的羟基,扩大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化学反应的位点,进而增加Ti-O-N薄膜表面固定的肝素量.荧光染色法定性分析证明了APTES末端氨基的存在,甲苯胺蓝法定量测定H_3PO_4处理后的Ti-O-N表面肝索浓度为6.6μg/cm^2.体外血小板粘附实验表明,经磷酸处理并固定肝素的Ti-O-N膜表面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变形,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这为制备无机材料的抗凝血表面构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
侯瑞霞翁亚军王进王志浩冷永祥黄楠
关键词:抗凝血性
聚乙烯吡咯烷酮等离子体接枝改性聚丙烯的亲水性及抗凝血性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氩等离子体辅助接枝改性方法在聚丙烯(PP)材料表面接枝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AT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证明PP表面成功地接枝了PVP;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表面接枝PVP的聚丙烯表面水接触角相比于未改性的PP,降低了60°,亲水性得到有效改善。采用体外血小板黏附及乳酸脱氢酶实验(LDH)来评价改性前后PP的抗凝血性,评价结果表明表面接枝PVP的聚丙烯表面相比于未改性的PP有较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和激活,表现出良好的抗凝血性。
左文瑾王进杨志禄孙鸿黄楠
关键词:聚丙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亲水性抗凝血性
等离子体聚合沉积聚烯丙胺薄膜改性医用不锈钢及内皮细胞粘附行为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等离子体聚合沉积方法,通过调控占空比参数,在医用不锈钢表面合成含有伯胺基的聚烯丙胺薄膜,并进一步在聚烯丙胺薄膜表面固定了明胶分子。漫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分析结果表明聚烯丙胺薄膜表面含有伯胺基团,明胶分子有效地固定到了聚烯丙胺薄膜表面。静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固定了明胶分子的聚烯丙胺薄膜表现出较好的亲水性,具有较高的表面能。体外内皮细胞粘附实验及Alamar Blue评价结果表明固定了明胶分子的聚烯丙胺薄膜表现出良好的促内皮细胞粘附性能,且固定明胶分子的脉冲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表面表现出更高的内皮细胞活性。
王海波王进王晓娜孙鸿黄楠
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明胶内皮细胞粘附
体外循环时血小板的构象与功能变化和血液麻醉对其的保护作用
2009年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时血小板(PL)的构象与功能变化以及血液麻醉对PL的保护作用。方法人工血管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表面处理后接枝牛血清白蛋白(BSA)成为PET-BSA。取PET和PET—BSA试片进行对比实验:(1)通过PL乳酸脱氢酶(LDH)的定量测定,计算材料表面吸附的PL量;(2)通过PL的膜糖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免疫学测定,计算材料表面活化的PL量;(3)在材料表面进行PL吸附实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PL的形态。(4)选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0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检测转流中不同时期血液中FDP、PK、PLG和TXB,的量;记录24h纵隔和心包引流量;电镜观察PL构象。结果PET-BSA表面吸附的PL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活化PL量仅为对照组的20%。扫描电镜显示白蛋白涂层吸附PL少;对照组PL呈重叠状且有伪足。血液麻醉组较对照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G)分解少,纤溶系统被抑制,PL结构被保护。结论CPB时血浆蛋白彼此竞争吸附于血管壁上,然后PL与被吸附的血浆蛋白相互作用,PL与构象变化的纤维蛋白在其γ链C端结合位点上结合;同时PL被激活并暴露其GPⅡb/Ⅲa作用位点;构象变化的PL引发凝血的综合进展。抑肽酶的血液麻醉作用是对纤溶酶和激肽释放酶活化的抑制;保护PL结构中的GPⅡb免受破坏,保护了PL术后的凝血功能。
侯明勇金健雷跃昌王进熊开琴吴熹
关键词:血小板抑肽酶血液麻醉体外循环
等离子体聚合沉积聚烯丙胺薄膜改性聚酯及体外血小板粘附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脉冲和连续波方式沉积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改性聚酯(PET)材料表面,并进一步在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表面固定肝素分子。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接触角测试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的元素成分、组成和表面能,采用对三氟甲基苯甲醛衍生法和甲苯胺蓝法分别检测了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表面的伯胺基浓度和固定肝素分子的聚烯丙胺薄膜表面的肝素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等离子体聚合薄膜PPAa-P表面的伯胺基浓度为1.4%,而连续波等离子体聚合薄膜PPAa-C表面伯胺基浓度只有0.71%。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改性的PET的表面能增加,其中PPAa-P改性的PET表面的表面能的极性分量增加较大。脉冲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表面固定的肝素浓度为4.07μg/cm2,为连续波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表面固定肝素浓度2.23μg/cm2的1.8倍。体外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表明,表面肝素化的PET表面有较低数量的血小板粘附和激活,尤其是在固定肝素分子的脉冲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改性的PET表面表现出更好的抗凝血性。
杨志禄王进孙鸿陈俊英黄楠
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血小板粘附
白蛋白固定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及体外血小板粘附行为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脉冲射频等离子体聚合技术,在医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并进一步在聚合薄膜表面固定白蛋白(BSA)分子。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光电子能谱(XPS)、台阶仪、原子力显微镜和淌滴法分别表征结构成分、厚度、表面形貌和水接触角。结果表明:随着放电功率增加,聚烯丙胺薄膜中氮含量及伯胺基浓度减小,薄膜厚度和表面粗糙度增加,接触角增大。XPS分析证明白蛋白分子被固定于聚烯丙胺薄膜表面。体外血小板粘附评价表明,不锈钢表面固定白蛋白的聚烯丙胺薄膜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粘附及激活。
闫峰王进杨志禄张钊孙鸿黄楠
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白蛋白血小板黏附
脉冲射频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2008年
采用脉冲射频等离子体聚合方法在不锈钢基底上制备了聚烯丙胺薄膜,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烯丙胺单体经脉冲等离子体射频放电所制备的聚合薄膜均含有胺基(-NH2)官能团。低占空比的聚合薄膜中所含的-NH2浓度增多,薄膜的亲水性提高。薄膜的聚合速率随占空比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聚合薄膜与不锈钢基底间结合力也随着脉冲占空比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且占空比为60%时具有最大的膜基结合力。
杨志禄李华王进孙鸿黄楠
关键词:脉冲等离子体聚合占空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