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30104)

作品数:20 被引量:183H指数:8
相关作者:郭正堂周鑫肖国桥姚政权吴海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天津市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同位素
  • 5篇黄土高原
  • 5篇SSA
  • 4篇Δ18O
  • 4篇LOESS
  • 3篇奇异谱分析
  • 3篇全球变暖
  • 3篇全新世
  • 3篇全新世中期
  • 3篇中新世
  • 3篇变暖
  • 3篇STALAG...
  • 3篇CENOZO...
  • 3篇冰期
  • 2篇地层学
  • 2篇地貌
  • 2篇地貌演化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亚洲季风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重庆中国三峡...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8篇郭正堂
  • 6篇周鑫
  • 4篇肖国桥
  • 4篇詹涛
  • 4篇吴海斌
  • 3篇秦利
  • 3篇姚政权
  • 3篇于严严
  • 3篇葛俊逸
  • 2篇黄林培
  • 2篇刘恋
  • 1篇周新郢
  • 1篇梁美艳
  • 1篇邵永新
  • 1篇顾兆炎
  • 1篇王正
  • 1篇韩召斌
  • 1篇丁奎岭
  • 1篇尹秋珍
  • 1篇张绪穆

传媒

  • 5篇科学通报
  • 5篇Scienc...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Scienc...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10篇2011
  • 1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证据被引量:31
2011年
根据黄土高原现代表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_(SOM))数据,结合前人关于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分析结果,研究这3个特征时期C_4相对生物量(C_4%)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时期黄土高原C_4%均由东南(33%,25%和12%)向西北(0%)递减。10%等值线在末次间冰期大致位于交道-泾川西北、西峰东南一带;到全新世西部向南推进,大致位于交道-洛川-旬邑以西北、西峰-灵台以东南一带;而现今比全新世时期向东南推移约60km,退至黄陵以西北、彬县-延安以东南一带。全新世与末次间冰期温度和降水的不同可能是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现代C_4%较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有较明显的降低,可能与较高的大气CO_2浓度、较低的温度和干旱化有关。由于上述3个特征时期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均以C_4草本植物为主,西北地区C_3植物比例的增加亦为C_3草本植物比例的增加。
刘恋周鑫于严严郭正堂
关键词:黄土高原年均温
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伊洛河流域为例
学术界对全新世CO浓度在8kaB.P.后逐步回升的原因有诸多看法。合理估算全新世人类土地利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是理解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史前土地利用面积的估算和空间分布常因数据缺乏而成为研究的难点。本...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
关键词:碳储量仰韶文化全新世中期
文献传递
手性螺[4,4]-1,6-壬二烯骨架双口恶唑啉配体的合成
2010年
设计、合成结构多样的手性配体一直是不对称催化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具有C2-对称性的双口恶唑啉配体在有机金属催化中受到广泛关注.
韩召斌王正张绪穆丁奎岭
关键词:手性配体恶唑啉二烯
渤海湾西岸BZ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被引量:55
2008年
文章对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内的BZ1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204.51m的岩芯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钻孔底部年龄约为2.21Ma。本项研究结果为该区约2.21Ma以来的古环境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年代框架。与沧县隆起区的BZ2钻孔地层结果对比表明,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物厚度在布容期以来差异较大,即在此期间黄骅坳陷相对沧县隆起下沉40余米,表明1Ma前后发生的新构造运动导致黄骅坳陷区构造下沉速率显著增加。
肖国桥郭正堂陈宇坤姚政权邵永新王旭龙郝青振卢演俦
关键词:渤海湾西岸磁性地层第四纪新构造运动
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伊洛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2
2010年
学术界对全新世CO_2浓度在8kaB.P.后逐步回升的原因有诸多看法。合理估算全新世人类土地利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是理解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史前土地利用面积的估算和空间分布常因数据缺乏而成为研究的难点。本文基于前人的半定量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建立了一个估算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的模型。它以遗址的环境和古文化参数作为输入数据,实现土地利用面积和空间分布的恢复,进而获得人类土地利用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利用现代土地利用数据的检验模拟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空间模拟能力。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旱作农业起源中心之一的伊洛河流域,揭示出仰韶文化前期(7~6kaB.P.)该流域内约7%的土地被人类开发利用,主要分布于下游河流两岸坡度较缓的低地;该过程导致流域碳储量损失了约15TgC(1Tg=10^(12)g),占流域总碳库的3%。因此,人类活动在史前时期已较明显改变了地表景观,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
关键词:碳储量仰韶文化全新世中期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ore and matrix carbonates in carbonate nodules, and origin of carbonate formation被引量:6
2010年
Carbon isotopes of pedogenic carbonate are often used to study paleoenvironments, but the existence of detrital carbonate changes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To develop an experimental method to determine existence of detrital carbonate in carbonate nodules, and to avoid it during isotope analysis, 23 pedogenic carbonate nodules in Miocene loes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ere studied through micromorphology and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in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between matrix carbonate (B) and pore carbonate (A) (δ 13C(B-A)) ranges from 0.27‰ to 0.44‰ in nodules containing detrital carbonate and -0.16‰ to 0.13‰ in nodules where detrital carbonate is absent. The latter is within measurement error, but the former is beyond it. Here we propose an isotopic approach to determine if nodules contain detrital carbonate: if δ 13C(B-A) is within the measurement error, the nodules do not contain detrital carbonate, and vice versa. We suggest that it is better to analyze pore carbonate instead of matrix carbonate when using carbon isotope of carbonate nodules to reconstruct paleoenvironments.
LIU LianYIN QiuZhenWU HaiBinGUO ZhengTang
关键词:碳同位素组成核基质中国黄土高原同位素方法
Thick Miocene eolian deposits on the Huajialing Mountains: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Cenozoic has been a subject of much geological inter...
ZHAN Tao~(1,2),GUO ZhengTang~(1*),WU HaiBin~1,GE JunYi~1,ZHOU Xin~1, WU ChunLin~(1,2) & ZENG FangMing~(1,2) 1 Key Laboratory of Cenozoic Geology and Environment,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关键词:MIOCENE
文献传递
Variability of snail growing season at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75 ka
Knowledge of seasonal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facing Quaternary paleoclimatic studies and esti...
HUANG LinPeiWU NaiQinGU ZhaoYanCHEN XiaoYun
文献传递
Loess geochemistry and Cenozoic paleoenvironments
Loess-soil sequences are among the best terrestrial records of paleoenvironments.Those in northern China provi...
Zhengtang GUO~(a,*) a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
关键词:PALEOSOLMONSOON
文献传递
近百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对同时期人类活动在亚洲季风降水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不同看法.本文基于贵州董歌洞和甘肃万象洞近2000年来的石笋氧同位素(δ18O)记录,用奇异谱方法研究近百年来全球增温和CO2浓度增高背景下石笋δ18O的变化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东亚和南亚季风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上述两地近百年来的石笋δ18O变化趋势基本可以通过1900AD前自然序列的延伸得到重现.如果目前关于石笋δ18O记录反映季风降水量的解释正确的话,我们的分析结果则说明,虽然近100年来人类活动对温度有明显作用,但似乎没有对东亚和南亚季风降水变化趋势产生显著影响,使之大致保持了原有的自然趋势.这说明,过去全球温度变化对季风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周鑫郭正堂秦利
关键词:全球变暖亚洲季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