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1689)

作品数:8 被引量:114H指数:6
相关作者:孟宪丽王平张艳王平王进荣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蛋白
  • 3篇多药
  • 3篇多药耐药
  • 3篇多药耐药相关...
  • 3篇糖蛋白
  • 3篇相关蛋白
  • 3篇耐药
  • 3篇耐药相关蛋白
  • 3篇P-糖蛋白
  • 3篇肠吸收
  • 3篇大黄素
  • 2篇代谢
  • 2篇代谢组学
  • 2篇代谢组学技术
  • 2篇荧光
  • 2篇荧光猝灭
  • 2篇荧光猝灭法
  • 2篇牛血清白蛋白
  • 2篇组学技术
  • 2篇作用机制研究

机构

  • 8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天津药物研究...

作者

  • 8篇孟宪丽
  • 4篇张艳
  • 4篇王平
  • 3篇王进荣
  • 3篇王平
  • 2篇陈瑛
  • 2篇陈小睿
  • 2篇李春雨
  • 2篇王张
  • 1篇杨永茂
  • 1篇邱一行
  • 1篇于宜平
  • 1篇曾勇
  • 1篇张艺
  • 1篇王平

传媒

  • 2篇中草药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药与临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荧光猝灭法研究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运用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BSA为荧光剂,大黄酚为荧光猝灭剂,在激发波长278 nm下的荧光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位点结合模型和Lineweawer-Burk双倒数曲线方程,求出了大黄酚与BSA结合的结合类型、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等参数。并利用Van’t Hoff方程求得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大黄酚与蛋白质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大黄酚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且其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在25℃和37℃下大黄酚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923×104 L.mol-1和5.928×104 L.mol-1;结合分子数分别为:0.8551和1.0583。热力学数据表明大黄酚与BSA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较弱的静电作用。结论:大黄酚在体内能够被血清白蛋白存储和转运,且结合时可能改变了BSA的构象。
陈小睿徐沉思王平陈瑛孟宪丽
关键词:大黄酚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法相互作用热力学参数
荧光猝灭法快速测定芦荟大黄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建立荧光猝灭法快速测定芦荟大黄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学。方法: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荧光剂,芦荟大黄素为荧光猝灭剂,研究激发波长280nm下的荧光光谱。结果:芦荟大黄素和BSA的荧光猝灭是静态猝灭过程,其结合常数K30℃=6.024×104 L.mol-1和K37℃=5.104×104 L.mol-1;结合分子数n30℃=0.9776和n37℃=1.0548;相互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同时建立了预测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理论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了芦荟大黄素浓度与BSA浓度动态变化时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全程规律。结论:不同蛋白质浓度与药物浓度条件下血浆蛋白结合率处于动态变化中,血浆蛋白结合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少。
陈瑛王平陈小睿曾勇孟宪丽
关键词:芦荟大黄素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法血浆蛋白结合率
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大黄酸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并考察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其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大黄酸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酸的含量;分别计算大黄酸单独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以及在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和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存在的情况下,在大鼠肠中吸收的Ka和Papp值;比较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大黄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均具有较高的Ka和Papp值,并且随肠道的生理走向吸收率降低,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当加入不同浓度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与空白组比较大黄酸的吸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大黄酸属于易吸收化合物,并且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具有相似的吸收特性;其在大鼠肠内的吸收不受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的影响,因此推测大黄酸的吸收不受P-gp和MRP2的外排的影响。
邱一行王平王进荣张艳孟宪丽
关键词:大黄酸肠吸收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44
2012年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腺嘌呤制备大鼠CRF模型,以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质谱(RRLC-MS)为核心分析技术,以主成分分析法为数据解析手段,筛选出CRF特征性内源代谢产物,探讨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结果大黄能减弱或取消外界刺激因素(如腺嘌呤)诱发CRF,且对其代谢轨迹的扰动具明显的回调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关。结论大黄通过减少CRF大鼠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生成、磷酸酯类物质分解、炎症介质产生,使体内D-谷氨酰胺、D-谷氨酸代谢和蛋氨酸循环恢复正常而发挥治疗CRF的作用。
李春雨王平王张张艺孟宪丽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腺嘌呤代谢组学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2
2013年
代谢组学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综合性的特点,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相吻合。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春雨王张王平孟宪丽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药整体性
大黄药动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8
2016年
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减轻肝、肾损伤等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价值。近年来,大黄蒽醌类单体、大黄单味药材以及含大黄复方制剂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有关大黄及其主要活性组分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文献,并结合笔者团队相关研究将大黄体内代谢转化过程、游离蒽醌类活性成分的生物分析方法及其动力学参数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对其药动学研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大黄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张艳王平孟宪丽
关键词:蒽醌类化合物药物动力学
单向灌流法评价芦荟大黄素大鼠体内肠吸收的研究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研究芦荟大黄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芦荟大黄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计算芦荟大黄素在大鼠各肠段及加入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各实验组的Ka,Papp从大到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组、空肠组、结肠组和回肠组,十二指肠组与回肠组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Ka,Papp均有极显著的增加(P<0.01)。含MRP2抑制剂高、中浓度组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Ka,Papp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芦荟大黄素在十二指肠段吸收相对较好,在回肠段的吸收相对较差;P-gp和MRP2的抑制剂均可促进芦荟大黄素的肠吸收。
王进荣王平杨永茂孟宪丽张艳
关键词:芦荟大黄素肠吸收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大黄素的大鼠肠吸收特性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研究大黄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大黄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素的浓度,计算不含抑制剂药物组及含抑制剂药物组大黄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十二指肠段吸收能力显著强于其他肠段(P<0.05);大黄素在回肠、结肠、空肠段之间的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P-gp抑制剂后,大黄素肠吸收的Ka、Papp值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高、中浓度MRP2抑制剂后,大黄素肠吸收的Ka、Papp值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大黄素在大鼠体内的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大黄素的肠吸收过程不受P-gp的外排影响,但受到MRP2的肠道外排转运影响,大黄素可能为MRP2的底物。
张艳王平王进荣于宜平孟宪丽
关键词:大黄素肠吸收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