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04JK137)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5H指数:8
- 相关作者:田光辉赖普辉刘存芳聂峰赵桦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番茄红色素提取工艺优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选取溶剂、超声时间、温度、pH值作为考察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来优化番茄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番茄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是以乙酸乙酯为溶剂,温度30℃,pH值为6,超声时间15 m in,提取率(以吸光度表示)高达0.464。
- 刘汉卿郭善济周嘉念赵漫漫刘存芳
- 关键词:番茄红色素超声波正交试验
- 香菇柄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对香菇柄粉末利用Soxhelt提取器,以乙醚作为溶剂回流提取脂溶性成分后,再用超声法以热水浸提香菇柄粉末得到水溶性成分,并对香菇柄的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实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香菇柄的脂溶性成分对实验菌株均有较高的抑制和灭活作用,特别是对肠炎沙门菌50040株和伤寒沙门菌50127株作用更为显著,其抗肿瘤活性不明显;香菇柄的水溶性成分对实验菌株有微弱的抑制和灭活作用,却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 刘存芳田光辉聂峰赖普辉
- 关键词:香菇柄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抗菌活性抗肿瘤活性
- 野生白苏子中挥发油的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提取野生白苏子中的挥发油,确定其挥发油中的组分,探讨其生物活性,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白苏子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结构确定,对白苏子挥发油进行抗氧化试验和抗菌试验。结果:从白苏子挥发油中鉴定出56个组分,占全油的92.77%,白苏子挥发油有明显地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结论:白苏子挥发油中主要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含量较高的组分是紫苏酮10.32%,异白苏烯酮9.73%,丁香烯7.69%,α-里哪醇6.32%,瓜菊酮5.28%等。白苏子挥发油对.O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白苏子挥发油对实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和灭活作用,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26112株和白色假丝酵母菌CMCC850216株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
- 蒋翔曹恒刘湘博田光辉
- 关键词: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
- 秦巴山区不同产地茶叶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秦巴山区不同产地的茶叶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南郑县茶叶挥发油中鉴出51种成分,从宁强县茶叶挥发油...
- 田光辉刘存芳赖普辉聂峰
- 关键词:茶树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法抗氧化活性
- 文献传递
- 一种丹皮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被引量:14
- 2010年
-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中药丹皮中提取丹皮酚进行精制,将其与间硝基苯甲醛在室温下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合成出一种新型丹皮酚衍生物3-羟基-1-(2′-羟基-4′-甲氧基苯)-3-(3-硝基)苯-1-丙酮,产率可达75.1%.对其结构借助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谱、135°脉冲核磁共振碳谱和元素分析进行综合表征.抗菌实验研究表明,丹皮酚及其衍生物对所选实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和灭活作用,其中对福氏志贺菌51065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0g/L和0.04g/L,对伤寒沙门菌50127株的MIC值分别为0.06g/L和0.02g/L,较其他菌株更为显著.
- 赖普辉田光辉赵桦
- 关键词:丹皮酚羟醛缩合反应抗菌活性
- 马齿苋多糖的超声提取及活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4
- 2007年
- 利用超声法提取马齿苋多糖,多糖的提取率可高达10.13%,对其粗多糖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到一种分子量为57kD的马齿苋多糖,并对多糖做了抗菌和抗肿瘤活性试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马齿苋多糖对试验菌株有微弱的抑制和灭活作用,却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 田光辉刘存芳赖普辉
- 关键词:马齿苋多糖超声提取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
- 抱茎蓼花的挥发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提取野生抱茎蓼花中的挥发油,分析挥发油的组分,探讨其生物活性,为开发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抱茎蓼的花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利用正构烷烃系列物质对各组分进行定性确定,对抱茎蓼花的挥发油进行抗菌实验。结果从抱茎蓼花的挥发油中检出69个组分,鉴定出66个组分,占全油的96.92%;抱茎蓼花的挥发油有明显地抗菌活性。结论抱茎蓼花的挥发油中主要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含量较高的组分是石竹烯(12.01%)、3-己烯-1-醇(10.78%)、α-里哪醇(6.88%)、3-辛烯-3-醇(6.32%)等,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地抑制和灭活作用。
- 田光辉刘存芳赖普辉
- 关键词: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法抗菌活性
- 新型2′-羟基-4′-甲氧基-3-硝基査尔酮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被引量:13
- 2010年
- 从中药丹皮中提取丹皮酚(2);将2与间硝基苯甲醛在室温下通过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2′-羟基-4′-甲氧基-3-硝基查尔酮(1),其结构经1HNMR,13C NMR和IR表征。研究了1和2对6个细菌和1个酵母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两者均有明显地抑菌活性,但1对伤寒沙门菌50127株和福氏志贺菌51065株的抑制和灭活作用更为显著。
- 赖普辉田光辉季晓晖刘存芳郭豫梅
- 关键词:丹皮酚查尔酮抗菌活性
- 大巴山区汉中参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从大巴山区的新鲜汉中参叶中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首次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分析,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从汉中参叶挥发油中共检出了75种组分,确定出73种化合物,其主要组分是β-荜茄澄烯(21.39%)、棕榈酸(17.19%)、植醇(5.50%)、菲(5.05%)、降姥鲛-2-酮(4.22%)、α-亚麻酸(octadecatrienoic acid,3.35%)等。对汉中参叶挥发油进行了抗菌试验,结果表明汉中参叶挥发油对试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和灭活作用,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26112株和白色假丝酵母菌CMCC850216株的抗菌活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 赖普辉田光辉季晓晖赵桦
- 关键词: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抗菌活性
- 钮子茎中石油醚提取物成分的GC-MS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为秦巴山区钮子茎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石油醚为溶剂,采用超声法对秦巴山区野生的钮子茎粉末进行提取,得石油醚提取物,利用GC-MS分析对其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49种化合物,主要有萜类、脂肪酸、烯醇、烯烃、酚类化合物,占脂溶性成分总量的95.15%。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是(-)-斯巴醇,为22.07%,其次为棕榈酸,含量为11.18%,再次是β-芹子烯,含量为9.20%,它们的结构中都含有不饱和双键,预示着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结论]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价值。
- 赖普辉田光辉高艳妮蔡春雨刘存芳
- 关键词:脂溶性成分超声提取G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