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0JJD880009)
- 作品数:43 被引量:432H指数:13
- 相关作者:冯建军杨建朝严从根张晓阳刘霞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红河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社群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被引量:11
- 2013年
-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社群主义,是在批判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对共和主义的回归。它批判自由主义,但又不完全否定自由主义;它继承共和主义的传统,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共和主义。社群主义立足于以社群的共同利益为目的,强调社群优先于个人、公益优先于权利,重视公民的德性。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强调公民对社群的认同,利用社群的历史文化,发挥国家、学校、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关注公共福祉、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公民。
- 冯建军
- 关键词:社群主义公民身份公民教育
- 教育转型·人的转型·公民教育被引量:24
- 2012年
-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自觉转型以人的转型为核心。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转型所在,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之所在。公民教育不是政治教化,也不只是公民意识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公民完整素质为宗旨的新的教育形态。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两个基本品质。当代公民的公共性已从传统的国家公民延伸到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因此,当代公民需要具备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我们也必须以具备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公民的要求来设计公民教育的层次与目标。
- 冯建军
- 关键词:教育转型公民教育
- 公民身份理论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 2013年
- 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西方公民身份的两大理论传统,古典共和主义强调共同体(城邦)优先于个人,城邦生活的价值高于个人生活价值。自由主义则将私人生活置于重要地位,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公共生活的参与只具有一种工具性的意义。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将个体与共同体、权利与责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置于对立的两端,片面地强调一端的价值。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则开始将二者加以某种程度的融合。公民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正是个体与共同体、个体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形塑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公民必须走出私人生活,在参与公共生活中实现与共同体和他人的有机联系。
- 王惠颖
- 关键词:公民关系性公共生活
- 政府主导时期英国公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 2013年
- 政府主导下的英国公民教育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在管理主体上,由民间团体转为中央政府;在课程体系上,由零散到逐渐完善;在教育方式上,情境教育与参与教育相结合;重视社会资本对公民教育的促进作用。但是,英国的公民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无涉"难以真正实现;部门政策不够协调一致;同质公民教育与现实排斥相悖。英国经验为我国的公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吸收英国充分尊重个体主体性的优点;创造有利于公民教育发展的民主环境;协调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注重公民教育的实践性。
- 宁莹莹
- 关键词:政府主导公民教育
- “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被引量:93
- 2012年
-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 冯建军
- 关键词:道德生活德育生活德育
- 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被引量:7
- 2013年
- 古典共和主义是基于古希腊城邦的生活而产生的公民思想,它奠定了公民身份的基本路向。古典共和主义以城邦公共生活为基点,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城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公共生活是以公民美德来维系的,因此,古典共和主义把公民美德培养作为核心,同时辅以法律和制度对公民私利的约束。古典共和主义重视教育在形塑公民中的作用,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核心是公民德性的养成。
- 冯建军
-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公民美德
-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被引量:14
- 2014年
-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 冯建军
-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公民教育族群认同
- 民国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被引量:6
- 2015年
- 20世纪初,公民教育从西方引进到中国。当时的知识精英将公民教育思想编撰、渗透进教科书,叶圣陶就是其中的一位,《开明国语课本》是其亲自为小学生量身定做的母语教科书。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合格公民,《开明国语课本》通过公民形象的塑造,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公共生活教育,展示了亲子之间、师生之间、伙伴之间的平等公民关系,使公民教育既充分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农耕文明和传统伦理文化的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开明国语课本》
- 刘霞
- 关键词:公民教育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
- 学校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被引量:13
- 2014年
- 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成长。公共生活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孕育着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学校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公共生活。然而,立足于公共性,检视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存在着公共性的阙如和公共生活空间、平台和公共文化的缺失,这不利于公民公共性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需要自觉地建构一种公共生活。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公约的引导,需要借助于公共话语,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 冯建军
-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公共生活
- 当代中国教育的双重转型与双重启蒙诉求被引量:9
- 2012年
-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呈现出一种双重转型的局面。中国教育转型的双重性催生了启蒙话语的双重性,启蒙话语与后启蒙话语同时存在。在中国教育领域,主体终结性话语深深地影响着正在培育主体性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鉴于中国特殊的教育现代化语境,教育研究者需要立足双重转型理论,坚守启蒙的理想与抱负,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当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要任务既不是盲目追求西方单子式的主体性,也不是盲从西方后现代主义话语而全面批判人的主体性,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主体性教育,唤醒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性意识,培育具有健全主体性的公民。
- 胡金木
-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主体性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