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B2012143)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古丽莎黄琪亓益品凌均棨麦穗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聚磷酸钠
  • 2篇聚磷酸钠
  • 2篇矿化
  • 1篇牙本质
  • 1篇原位
  • 1篇再矿化
  • 1篇水门汀
  • 1篇聚丙烯
  • 1篇聚丙烯酸
  • 1篇混合层
  • 1篇胶原
  • 1篇仿生
  • 1篇仿生矿化
  • 1篇仿生学
  • 1篇丙烯
  • 1篇丙烯酸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麦穗
  • 2篇凌均棨
  • 2篇亓益品
  • 2篇黄琪
  • 2篇古丽莎

传媒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年份

  • 2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多聚磷酸钠与聚丙烯酸双向调控单层重组胶原模型的仿生矿化
2014年
目的 探讨多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STTP)与聚丙烯酸对单层重组Ⅰ型胶原模型的仿生矿化诱导作用,为STTP与聚丙烯酸在牙本质和骨胶原矿化诱导的扩展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牛表皮Ⅰ型胶原在圆形盖玻片与透射电镜镍网表面建立单层重组胶原模型.联合应用组样本经含STTP与聚丙烯酸的模拟体液-硅酸盐水门汀树脂矿化系统诱导矿化.在矿化诱导第12、24、48和72h取出联合应用组样本(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18),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定性分析胶原微观形态学变化,并与矿化诱导72h、不含STTP和聚丙烯酸的空白组(样本量为18),以及仅含STTP或聚丙烯酸的对照组(STTP组、聚丙烯酸组,样本量均为18)进行比较.结果 空白组和2个对照组均未见胶原纤维内矿化现象.联合应用组在STTP与聚丙烯酸的协同诱导下矿化12 ~24 h后,重组胶原纤维表面可见纳米级球形电子致密物沉积;随着矿化时间延长,纤维表面无定形电子致密物逐渐消失,代之以胶原纤维内呈高度迭序排列的磷灰石纳米微晶,使纤维呈现典型的周期性横纹结构.结论 在模拟体液-硅酸盐水门汀树脂存在的情况下,联合应用STTP和聚丙烯酸能成功诱导磷灰石纳米微晶在不含非胶原蛋白的重组胶原内有序沉积,实现胶原纤维内矿化.
古丽莎麦穗亓益品黄琪凌均棨
关键词:仿生学多聚磷酸钠聚丙烯酸
牙本质混合层原位再矿化模型的构建及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构建牙本质混合层原位再矿化诱导模型,并从微观形态学角度探讨其矿化效果,为仿生再矿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 mm ×5 mmⅠ型胶原海绵块作为3D胶原支架,结合电镜观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评估成核诱导物多聚磷酸钠(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的仿生矿化诱导潜能。在此基础上,将仿生矿化技术与牙本质粘接程序结合,以STTP作为治疗性底剂应用于酸蚀脱矿牙本质面,在完成常规粘接处理后以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为洞衬剂,构建临床相关的混合层原位再矿化模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矿化1~3个月后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再矿化区域的分布和再矿化程度。结果矿化诱导28 d后的3D胶原样本,纤维内可见磷灰石纳米晶体的有序沉积,纤维重现了与天然矿化胶原结构类似的横纹特征。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在900~1200 cm-1和500~600 cm-1区域,矿化胶原基质出现与纯羟基磷灰石特征峰相吻合的吸收峰,提示矿化胶原中形成的无机物是磷灰石。混合层原位矿化诱导1~3个月后,混合层内可见纤维内再矿化现象的存在,纳米晶体在胶原纤维内呈现迭序排列特征。结论在牙体粘接修复过程中,以矿化诱导物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作为治疗性底剂和洞衬剂,能使混合层内树脂渗透不良的胶原基质发生纤维内矿化。通过混合层原位再矿化模型的成功构建,初步证实仿生矿化技术应用于临床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建立了研究方法学,为仿生再矿化技术的最终临床应用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古丽莎亓益品麦穗黄琪凌均棨
关键词:混合层多聚磷酸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