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072120058)
-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3
- 相关作者:胡霞林尹大强刘景富刘志超陈启晴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一次性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3种多环芳烃被引量:21
- 2010年
- 以涂有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石英光导纤维作为固相微萃取纤维,建立了一次性固相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环境水样中的菲、荧蒽和艹屈3种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实验考察了解吸时间、萃取时间、搅拌速度、盐效应以及样品溶液pH值对萃取效率的影响,优化得到的萃取和解吸条件为:于60mL样品溶液中放入两段萃取纤维(1.5cm)和1.2g氯化钠,在1200r/min搅拌速度下萃取60min,取出萃取纤维并转入120μL甲醇中密封静置解吸24h后,取20μL解吸液进行液相色谱测定。该方法对于菲、荧蒽和艹屈的检出限分别为0.17、0.17和0.08μg/L;精密度(以测定0.5μg/LPAHs标准溶液6次的相对标准偏差计)小于8%;实际样品中3种PAHs的加标回收率为80.0%~107%。该方法快速简便,纤维一次性使用,克服了污染物在纤维上残留的问题。
- 刘志超胡霞林刘景富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多环芳烃环境水样
- 环境污染物免疫毒性及其研究技术被引量:4
- 2013年
- 随着免疫毒理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免疫毒性的认识,外源物质的免疫毒性逐渐成为毒理学研究热点。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多数环境污染物具有免疫毒性,并且不同的污染物产生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也不同。论文介绍了免疫毒性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技术,综述了这些研究技术在当前环境污染物的免疫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免疫毒性研究发展中的不足。
- 李玄尹大强于振洋陈晓雪
- 关键词:免疫免疫毒性环境污染物淋巴细胞
- 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1年
- 随着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其将不可避免地释放到水环境中.近年来,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分散液/悬浮液是与环境最为相关的形态;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分散与团聚、生物累积直接决定了其生态毒理学效应.本文概述了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归纳了纳米材料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及机制,总结了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并阐述了对其它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影响.最后,本文展望了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 李晶胡霞林陈启晴尹大强
- 关键词:纳米材料水生生物生物累积
- 环境污染物发育毒性机制研究的系统生物学方法进展
- 2011年
- 基因调控网络(gene regulatory network,GRN)是用于研究基因调控的一种新兴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尤其适合描述生物体早期发育的调控系统和机制。由于它能体现出调控过程的网络特性和动态关系,从整体的角度全面审视环境扰动所造成的真实影响,因此有望在内分泌干扰物等环境污染物的发育毒性机制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多年来一直困扰相关研究的种种难题。针对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研究方法、应用成果和案例进行综述,并对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污染物发育毒性机制研究的前景做出展望。
- 徐挺赵静胡霞林尹大强
- 关键词:基因调控网络内分泌干扰物发育毒性
- 微耗损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有机污染物自由溶解态浓度测定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1年
- 自由溶解态浓度可用于评价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评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本文介绍了微耗损固相微萃取(nd-SPME)技术测定自由溶解态浓度的原理、测定条件和基质干扰等影响因素,并着重总结归纳了nd-SPME技术在在环境基质和生物基质中有机污染物自由溶解态浓度测定中的应用.
- 胡霞林刘景富
- 关键词:固相微萃取有机污染物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