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ZD026)
- 作品数:13 被引量:74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兰芬李西杰朱光磊马唯杰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全球视域下公民道德的理论省察——以道德性与公共性为维度被引量:1
- 2013年
- 合理整合全球文化资源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公民道德的一个重要文化路径。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中国本土的道德学说具有优良的历史传统。
- 李兰芬朱光磊
- 关键词:公民道德公共性道德性维度视域文化路径
- “互联网+”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被引量:4
- 2016年
- 在"互联网+"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路径、方法既得到了技术系统的创新支持,也遇到了亟须应对和化解的问题与挑战。把握时机、应对挑战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协同担当的共同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互联网+"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建构"互联网+榜样示范"平台,以优化榜样人物和先进事件的表达方式、展现形式、发布时空,聚焦影响网民大众对榜样选树、传播和示范的移情力、认同度和践行场等关键因子,在榜样示范磁场中推进和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 李兰芬
- 关键词:榜样示范公民道德建设
- 论公民道德建设的儒学文化源流
- 2013年
- 中国的公民道德是中国既有文明历史的自觉延续,尊重、整合和传承历史传统所有好的知识和经验将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路径。在源与流的双向层面上发掘出公民道德的建设契机和本土文化资源,不但在思想传承上更显理论厚度,而且可以在具体实践上获得更大的民族认可度。在批判吸收儒家德目的同时,需要以儒学的生活世界作为背景来展开,方能真正找到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之根。
- 朱光磊李兰芬
- 关键词:公民道德儒学契约
- 公民道德、国家认同与全球化语境中的国家软实力被引量:3
- 2013年
- 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以其核心价值理念吸引民众和辐射世界的能力,对国家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构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为精神内核的国家认同体系,是全球化语境中建设国家软实力的一种分析框架和实践路径。本文以国家竞争力为视角、以国家认同与公民道德关系为主线,从文化、制度以及世界历史三位一体层面凝聚和再造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软实力的生存逻辑和建构路径。
- 李兰芬
- 关键词:国家认同公民道德国家软实力
- 思想政治教育课常识化教学探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既具习得性,更具感同性。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心态的变迁使得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社会的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导致思想政治教学缺乏足够的渠道方法。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复杂性和逐利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困难。
- 李西杰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理论知识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心态
- 资本逻辑语境中的人文科学研究
- 2011年
- 人文科学研究者奉行特立独行的人格品性以坚守社会批判者和尊严捍卫者的学科立场,但是,在历史进入以权贵资本挤压人文知识并成为支配力量的社会语境中,人文科学的研究空间、批判使命、化人职责遭遇侵蚀性吞噬。如何"与狼共舞"、穿越资本隧道,加快推进人文科学研究乃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时代课题。
- 李兰芬
- 关键词:人文科学资本逻辑身份危机
- 走向历史深处的公民道德建设
- 2015年
-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承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使命的实践活动,其社会根基不仅体现于现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中,而且深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深处。源于中国现代化历史逻辑和国家倡导逻辑的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深度依赖于社会结构的转型、公民身份的确认和公共生活的拓展,而且培育养成于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榜样示范和"问题倒逼式"的专项教育和治理之中。秉持"古今—中西—现实"三向思维禀赋,打开理解和阐释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贡献及其未来趋势,将其纳入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战略及其文明进程的时代前沿,对于建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视野、论域和方法的立论基础、具体语境、价值立场和社会支持系统,有着深刻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李兰芬
-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
-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被引量:52
- 2014年
- 通过国家认同视域探究公民道德,旨在寻找和确认公民道德的基本伦理关系,公民道德建设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现实路径的方法5论和价值观。站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公民道德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关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价值同构和协同创新的"间性"道德,是一种嵌入于公民身份与公共生活的生成性道德。以国家与公民关系检视公民道德的基本概念与认知范式,以国家认同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和美德践行规范公民道德的建构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作为公民道德生成场域的公民身份和公共生活,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基本理论视域和学理焦点。
- 李兰芬
- 关键词:国家认同公民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延迟退休的劳动伦理检视被引量:4
- 2015年
- 退休是劳动过程的终端,退休权利构成劳动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迟退休、男女同龄退休等问题的论争,折射出劳动伦理的主题延伸:即从"在岗"引向"离岗",从"劳动"引向"劳动者"。这种延伸的实质是对人性尊严、生活质量、生命价值的尊重、反思和求诉。"延迟退休"究竟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还是发展的大势所趋?"男女同龄退休"的制度设计能否解决男女平等的问题?"延迟退休"会否带来新的伦理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严谨的劳动伦理检视才能给出客观的理性回应。
- 李兰芬马唯杰
- 关键词:延迟退休伦理问题
- 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公民意识“他者”化问题被引量:4
- 2015年
- 公民意识的"他者"化,是公民借助于"自我—世界的相互关联"的意向性比较,用"他者"符号,在交往对话中寻求关注、表达自我。这种"他者"化意识尽管有着追求自我价值的合理性,但不可避免地触发了国家认同危机,使得公民个体在意识层面对国家的现代性谋划与公民资格缺乏足够情感体悟与价值认同,从而存在意识者被污名化的风险。破除公民意识"他者"化的负面性影响及风险,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训练公民理性思维,用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着力培养公民情感认知,用规范性法治和正当性程序推进和完善社会协商对话。
- 李西杰
- 关键词:他者公民意识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