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J[2008]2012)
-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3
- 相关作者:谭秋雷丽王济蔡雄飞杨晓英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省长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贵州盘县平关镇仙人洞测量及成因探讨
- 2010年
- 实地测量了贵州盘县平关镇仙人洞双层水平洞穴系统,绘制了洞穴三相图,洞穴Ⅰ和洞穴Ⅱ长度为123m和85m。依据测量结果及区域地貌对该洞穴系统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在岩层裂隙和节理不发育的情况下,岩溶水相对孤立,不存在统一的地下水面,岩层走向控制岩溶洞穴走向的发育。该水平洞穴系统不是早期小河的通道,其排泄区位于北部的沈家河,区域内早期未发生河流袭夺现象。依据洞穴通道特征认为该洞穴系统发育经历了深潜时期、渗流时期、干燥时期。
- 蔡雄飞王济王玉宽雷丽王诚曦
- 关键词:仙人洞
- 不同裸岩率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的室内模拟被引量:32
- 2010年
- 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查询、野外考察,设计加工满足西南喀斯特地区雨强范围的针管式人工降雨装置,针对不同坡度条件下不同裸岩率坡面土壤侵蚀进行12场室内模拟试验。结果显示:(1)径流率在180~300 s之后保持稳定,坡面径流率随着坡度的增大变化较小。(2)输沙率的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迅速增大、减小、增大、缓慢减小和趋于稳定;同一坡度或不同坡度条件下坡面输沙率均随裸岩率的增大而减小,这种变化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减小量在40,2%到1%之间。(3)同一坡度或不同坡度的不同裸岩率坡面总侵蚀量均随裸岩率的增大而减小,其变化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弱。
- 王济蔡雄飞雷丽张浩
- 关键词:土壤侵蚀
- 黔中高原区小流域石漠化坡度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在贵州省的黔中高原上选择连续性灰岩和连续性白云岩的2个小流域,利用TM遥感影像在GIS软件上提取石漠化及坡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岩流域的石漠化整体较严重,但强度石漠化状况要好于白云岩 其轻、中度石漠化集中在15~45°的坡度范围,强度石漠化在25°以上的坡度中高度集中。白云岩流域强度石漠化比例较高,其潜在石漠化的分布显示其生态环境存在着较大范围的隐患;流域中石漠化形成的人为作用明显,带有低坡度特征。
- 谭秋
-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
- 喀斯特石漠化的内涵与发展
- 2009年
- 喀斯特石漠化是目前我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内涵的探讨有助于明确其发生的环境特征和人为影响,为其生态治理提出定性的指导。
- 谭秋
- 关键词:碳酸盐岩岩溶
- 贵州连续性白云岩小流域的石漠化景观格局被引量:5
- 2009年
- 选择3个典型的连续性白云岩为基底、不同地貌区域的小流域为对象,对其石漠化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漠化状况最严重的是斜坡区,其次为峡谷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以斜坡区最高,其次为峡谷区。景观形状指数和破碎度指数以峡谷区最高、其次为高原区。蔓延度指数从高原区到峡谷区渐减。高原区景观稳定,生态环境最优;斜坡区石漠化的面积最大且强度高,景观处于不稳定状态;峡谷区石漠化面积虽大但不严重,景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多。
- 谭秋周梦维王华杨晓英
- 关键词:景观指数石漠化治理
- 基于DEM的小流域石漠化成因的坡度分析——以贵州连续性石灰岩地区为例被引量:2
- 2009年
- 本文选择三个典型的连续性石灰岩为基底、不同地貌区域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DEM数据源在GIS软件上提取坡度信息,对其石漠化分布与坡度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高原区到峡谷区,石漠化的发生在面积上大体相当,强度上则愈加严重。连续性石灰岩地区各坡度上都存在生态恶化的隐患,但坡度对于其生态的恢复并不是明显的限制因素。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的面积比在坡度的等级由低到高的过程中存在着中间的高峰值。轻、中度石漠化在高原区和峡谷区中集中于15-35°坡度;斜坡区则集中在35-45°间。强度石漠化在高原区和斜坡区中25°以上的坡度中集中分布、峡谷区则在坡度15~45°内。在喀斯特地区的低坡度上要注意人为活动的合理性。
- 谭秋
-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
- 贵州连续性白云岩地区小流域石漠化成因的坡度分析
- <正>本文将小流域作为研究范围,选择三个典型的连续性白云岩为基底、不同地貌区域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石漠化分布与坡度间的相关性,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贵州省连续性白云岩地区中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的面...
- 谭秋
- 文献传递
- 贵州连续性碳酸盐岩地区石漠化的岩性差异被引量:3
- 2009年
- 选择以连续性灰岩、白云岩为基底的,不同地貌区域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数据源提取其石漠化信息,对不同地貌区中石漠化分布的岩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岩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地貌区变化敏感,随着高原区到峡谷区的过渡,石漠化发生愈频繁兼强度加大;白云岩小流域中斜坡区石漠化景观发生频率高且强度大,峡谷区石漠化面积虽大但不严重,高原区生态环境最优。在石漠化小流域恢复中提出了以空间地域分异为指导的分级治理原则。首先以岩性作为分级指标,灰岩优先于白云岩地区。灰岩地区中以高原区为生态恢复的首选,其次是峡谷区。白云岩的斜坡区是治理重点,高原区随后。
- 谭秋李阳兵杨晓英
- 关键词:小流域石漠化治理
- 贵州连续性石灰岩小流域石漠化景观格局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本文选择三个典型的连续性石灰岩为基底,以不同地貌区域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石漠化景观格局。结果表明,从高原区到峡谷区,石漠化的面积大体相当,强度上则愈加严重;景观形状指数和破碎度指数渐增,蔓延度指数渐减。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以斜坡区最高,峡谷区次之。连续性石灰岩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地貌区带变化敏感,从高原区到峡谷区,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中人为因素逐渐减少,自然营力作用逐步加强。
- 谭秋
- 关键词:景观指数石漠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