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309640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3096400)

作品数:3 被引量:51H指数:3
相关作者:迟效国刘建峰胡兆初李锦轶曲军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三叠
  • 2篇三叠世
  • 2篇古亚洲洋
  • 1篇地壳
  • 1篇地块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定年
  • 1篇新元古代
  • 1篇岩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球
  • 1篇岩石地球化学
  • 1篇岩石地球化学...
  • 1篇元古代
  • 1篇早三叠世
  • 1篇石地
  • 1篇同位素
  • 1篇片麻岩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作者

  • 1篇郭春丽
  • 1篇曲军峰
  • 1篇李锦轶
  • 1篇王艳楠
  • 1篇张泽明
  • 1篇张进
  • 1篇胡兆初
  • 1篇宗克清
  • 1篇贺振宇
  • 1篇刘建峰
  • 1篇迟效国
  • 1篇赵衡
  • 1篇张北航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内蒙古东南部早三叠世花岗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被引量:38
2014年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位于林西县北西的转山子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45.6±0.9Ma,该岩体与内蒙古东南部的龙头山和建设屯岩体共同构成一条大致平行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的早三叠世花岗岩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上述早三叠世岩体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均小于1.1,属于偏铝质或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其中,转山子岩体轻重稀土分馏较弱,含有较低的Sr含量(<400×10-6),显示经典岛弧岩石的特征;建设屯岩体具有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以及较高的Sr含量(>400×10-6),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龙头山岩体的轻重稀土分馏特征和Sr的含量总体介于前两者之间。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上述三个岩体都具有正的εHf(t)值。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起源于不同深度的新生下地壳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综合考虑区域地层和岩浆岩资料,本文认为该花岗岩带与区域上同时代的镁铁质火山岩共同形成于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与伸展有关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可能与向南俯冲的古亚洲洋板块在早三叠世的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有关。
刘建峰李锦轶迟效国曲军峰胡兆初郭春丽
关键词:早三叠世花岗岩古亚洲洋地球化学
新疆阿拉塔格地区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对中天山地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制约被引量:9
2014年
中天山地块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组成和形成历史,是揭示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分布在中天山地块阿拉塔格地区的花岗片麻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研究。两个研究样品中的岩浆结晶锆石分别获得了945±6和942±6 Ma的原岩形成年龄,揭示了阿拉塔格地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这些岩浆结晶锆石的Hf模式年龄远大于其结晶年龄,分别为1.82~2.22和1.70~2.03 Ga,反映了它们的岩浆均起源于古老地壳的再造。但是这一古元古代的Hf模式年龄很可能是新元古代地壳中不同时代古老地壳物质混合的结果。在这两个花岗片麻岩中还获得了989~1617Ma的继承碎屑锆石年龄,它们具有变化较大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为1.54~2.30Ga,且部分1.4~1.6 Ga锆石具有接近亏损地幔的176Hf/177Hf初始值,反映了中元古代时期在中天山地块存在新生地壳形成和古老地壳再造事件,显示出与塔里木克拉通显著不同的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中天山地块的前寒武纪地壳基底可能并不是来自塔里木克拉通的一部分。
黄博涛贺振宇宗克清张泽明
关键词:花岗片麻岩新元古代
黑龙江科洛杂岩变形特征、阶段和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兴蒙造山区东段的科洛地区,自古亚洲洋关闭之后,经历了复杂的多阶段陆内变形,每一期变形都具有不同的机制,均是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板块边缘重要构造事件的反映。三叠纪中晚期,科洛杂岩经历了上盘指向NNE方向的韧性挤压变形,相关变形分布在整个科洛杂岩地区,大量低角度石英拉伸线理以及A型褶皱枢纽均指示了松嫩地块NNE向的运动,科洛杂岩也在此时形成。科洛杂岩并不是松嫩地块的基底,而是中生代构造事件的变质产物,该期事件不是古亚洲洋关闭后的造山带伸展,而与来自东侧和南侧的挤压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科洛地区左行韧性走滑是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所致,其变形集中在科洛杂岩的西部边界剪切带上。白垩纪时科洛杂岩受到伸展构造的改造,以一系列向南东倒伏、走向NNE-SSW的相似褶皱为特征,褶皱的倒伏向不随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其伸展不是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新生代科洛杂岩又受到了近SN向的挤压,发生区域性的宽缓褶皱变形。
赵衡张进王艳楠张北航
关键词:晚三叠世陆内变形古亚洲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