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286)
- 作品数:24 被引量:356H指数:12
- 相关作者:胡锋李辉信王霞于建光王丹丹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宜春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老化和风干处理对蚓粪微生物学性质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蚓粪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结构稳定性表征之一,蚓粪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其微生物学性质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受到老化时问和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将蚓粪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其微生物学性质联系,并结合施用不同有机物处理的研究很少见报道。研究通过室内短期培养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碳氮比有机物施用下蚓粪老化和风干处理对其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和结构稳定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蚓粪经过老化处理后真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都显著降低。不同有机物的施用对蚓粪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用牛粪的处理中蚓粪细菌数量高于施用秸秆的处理,真菌数量相反。新鲜蚓粪经过老化处理后总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053mm)增加,主要表现在水稳性大型大团聚体(〉2mm)含量增加,且在施用牛粪的处理中达到显著,可能是与牛粪比秸秆能分解产生更多的粘结物质有关。蚓粪的风于处理也显著增加各个处理中总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且风干后蚓粪中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微团聚体(0.25~0.053mm)形式存在。施用秸秆的处理中,新鲜蚓粪0.25~0.053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经风干后,施用秸秆的处理0.25~0.053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施用牛粪的处理,而水稳性大型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蚓粪的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蚓粪的生物学性质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 朱玲李辉信刘宾陈小云胡锋
- 关键词:蚓粪微生物生物量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物料
- 蚓粪对黑麦草吸收污染土壤重金属铜的影响被引量:48
- 2006年
- 在长江冲积物形成的高沙土中加入CuSO4.5H2O模拟土壤污染,使Cu污染浓度分别为200、400、600 mg kg-1,并设置加蚓粪(15%)和加原土(15%)处理,二处理各设种植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和不种黑麦草培养试验,研究蚓粪对黑麦草生长及对Cu吸收的影响,以揭示蚓粪在Cu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蚓粪显著增加了黑麦草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p<0.001**)以及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p<0.05*),在Cu浓度为200 mg kg-1时促进作用最大;蚓粪还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地上部Cu的浓度及累积量,但显著降低了地下部的Cu浓度(p<0.05*),而对地下部的铜累积量没有影响,显示蚓粪能促进Cu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运移及在地上部的富集。通过对土壤的pH和Cu的形态特征分析,发现种植黑麦草处理降低了土壤的pH并增加了可交换态铜的含量,而且这种作用在加入蚓粪后更加明显。推测蚓粪主要通过促进黑麦草根系的生长和活性而影响根系周围环境,提高重金属铜的生物有效性进而增加植物对铜的吸收。
- 林淑芬李辉信胡锋
- 关键词:蚓粪黑麦草PH
- 蚯蚓对锌污染土壤养分状况及锌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3年
- 以长江冲积物形成的高沙土为供试土壤,分别加入4个浓度的Zn(100、200、300、400mg/kg)以模拟Zn污染土壤,设置了接种蚯蚓(Pheretima sp.)处理与不接种蚯蚓的对照处理,以研究蚯蚓活动对zn污染土壤的养分状况及土壤Zn形态的影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蚯蚓能存活于设定浓度的Zn污染土壤中,对Zn的富集系数为:0.21~0.29,但蚯蚓生长率随污染浓度升高而下降,表明重金属污染仍对蚯蚓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蚯蚓活动降低了土壤pH,而显著提高了土壤DTPA—Zn含量,使土壤Zn形态从残渣态、有机态向铁锰氧化态和交换态转变,提高了重金属植物有效性。另外,蚯蚓活动增加了各处理土壤的速效氮、磷以及NO3^- -N含量,而对土壤速效钾和NH4^+-N含量无显著影响。
- 王丹丹巫丽俊戴莹钟树明孙华张维清李洁李辉信胡锋
- 关键词:蚯蚓污染土壤土壤养分
- 接种蚯蚓对红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6年
- 在室内恒温培养、间歇破坏性采样的条件下,研究了蚯蚓活动对红壤氮素矿化以及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试验共设置以下四个处理:(1)不接种蚯蚓不施用秸秆的对照处理(S);(2)单接种蚯蚓处理(E);(3)单施秸秆处理(O);(4)蚯蚓+秸秆处理(OE)。分别于培养后的第6,12,18,24,30d进行5次破坏性采样。试验结果显示:在整个培养时期中,无论是否施用秸秆,接种蚯蚓处理(E,OE)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均较同期相应对照处理(S,O)有显著性提高(p〈0.05),到培养结束时,铵态氮含量分别是相应对照处理(S,O)的9.27倍和6.76倍。通过计算不同培养期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速率发现,无论有无施用秸秆,接种蚯蚓后(E,OE),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速率均显著高于(p〈0.01)同期相应的无蚯蚓对照处理(S,O),并且在单接种蚯蚓(E)的条件下最高。在整个培养时期中,单接种蚯蚓处理(E)的土壤全氮含量较同期对照处理(S)显著提高了6.7%~32.7%,蚯蚓+秸秆处理(OE)的全氮含量除了在培养第6d外,其它培养时期均较同期单施秸秆处理(O)显著提高(p〈0.05)了7.4%~25.4%。
- 刘宾李辉信朱玲刘满强胡锋
- 关键词:红壤矿质氮矿化速率全氮
- 蚯蚓和秸秆对铜污染土壤微生物类群和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7年
- 试验设置4个Cu浓度水平:0、100、200和400 mg·kg^-1 Cu^2+,每个Cu浓度水平设置4个处理:对照(CK)、表施秸秆(M)、接种蚯蚓(E)、同时加入蚯蚓和秸秆(ME),研究了在Cu污染土壤中加入蚯蚓和秸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污染、秸秆和蚯蚓均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 Cu污染对细菌、放线菌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真菌没有影响;秸秆显著提高了真菌数量;蚯蚓使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而对真菌数量影响不大.Cu污染浓度>200 mg·kg^-1处理对微生物量碳具有抑制作用;加入秸秆或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而且同时加蚯蚓和秸秆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最显著.加入蚯蚓和秸秆后,土壤呼吸值显著增高.Cu<200 mg·kg^-1时,蚯蚓处理土壤呼吸值最大,平均比对照高3.06~5.58倍;Cu≥200 mg·kg^-1时,蚯蚓、秸秆同时加入处理土壤呼吸值最高.4个处理土壤代谢商大小顺序为:ME>E>M>CK.蚯蚓和秸秆处理对土壤NH4^+-N没有影响,而对土壤NO3--N影响各异.接种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加入秸秆,可显著降低土壤NO3--N含量;同时加入蚯蚓和秸秆处理NO3--N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Cu(DTPA-Cu)与土壤放线菌、细菌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呼吸、土壤NO3--N、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引入秸秆和蚯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Cu污染对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影响.
- 王丹丹李辉信魏正贵刘满强王霞胡锋
- 关键词:蚯蚓秸秆CU污染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类群
- 秸秆施用及蚯蚓活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50
- 2007年
- 在连续6年稻麦轮作的小区试验中,研究了施用秸秆(表施或混施)和接种蚯蚓对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6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且表施秸秆比混施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在不同的秸秆施用条件下,接种蚯蚓未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表施秸秆和混施秸秆均能使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或显著增加,混施秸秆较表施秸秆更有利于热水提取态碳(HWEC)、可矿化碳(PMC)、酸提取态碳(AEC)、易氧化态碳(ROC)、颗粒有机碳(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增加,而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变化与秸秆施用方式关系不大.在施用秸秆条件下,接种蚯蚓使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响应各异,不同处理中的土壤有机碳活性表现为秸秆混施+蚯蚓>秸秆混施>秸秆表施>秸秆表施+蚯蚓>对照.秸秆的施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主要因素,而蚯蚓活动则并非对所有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显著影响.
- 于建光李辉信陈小云胡锋
- 关键词:秸秆蚯蚓土壤有机碳
-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蚯蚓对旱作稻田土壤碳、氮的影响被引量:36
- 2003年
- 通过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在秸秆的不同施用方式下,蚯蚓(Pheretima sp)对旱作水稻土壤中碳、氮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秸秆混施,秸秆深施+蚯蚓,秸秆表施,秸秆表施+蚯蚓,对照。2001年夏季播种旱稻,在4个主要生育期采集(0~20 cm)土样。2002年再次播种该品种旱稻,采集成熟期(0~20 cm)土壤。测定土壤碳、氮以及微生物量碳、氮。结果表明,不论采用何种秸秆还田方式,蚯蚓并不造成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显著耗减。蚯蚓活动对土壤氨态氮及硝态氮的影响较大;从总体上看,它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不同秸秆施用方式都影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表施秸秆情况下,蚯蚓对微生物量提高最显著。
- 王霞胡锋李辉信沈其荣
- 关键词:蚯蚓秸秆施用方式土壤碳氮土壤微生物量
- 蚯蚓活动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8年
-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蚯蚓活动对土壤矿质氮的影响。发现蚯蚓对NH4+-N、NO3--N,以及矿质总氮(NH4+-N+NO3--N)均有显著影响,且加速了土壤氮素矿化。小区试验中,在2001年稻季和2003年麦季,蚯蚓活动显著提高了NO3--N和矿质总氮(p<0.05*),但在其他时期,未有显著影响。室内培养试验中,蚯蚓活动明显加速了氮素矿化。尤其在未施用秸秆时,蚯蚓处理后的硝态氮和矿质总氮明显增加,且累积净矿化量和净矿化率也有显著提高。
- 王霞李辉信朱玲刘宾胡锋
- 关键词:蚯蚓硝态氮铵态氮秸秆
- 线虫和蚯蚓对土壤微量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4
- 2008年
- 线虫和蚯蚓是农业中广泛存在的土壤动物,由于它们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对土壤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和养分转化的影响,可能影响土壤微量气体代谢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在不同土壤线虫密度下接种蚯蚓的15d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对土壤微量气体(CO2和N2O)代谢有显著促进作用。与灭线土相比,高密度线虫土壤处理与高密度线虫土壤加蚯蚓的处理导致CO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4.3倍和5.2倍,相应的N2O排放量增加了1.8倍和2.7倍。与低密度线虫土壤处理比较时,高密度线虫土壤处理导致CO2和N2O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9%和21%。接种蚯蚓在高密度线虫土中较接种在低密度线虫土壤中的CO2和N2O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2%和27%。5个处理中,除了低密度线虫加蚯蚓的处理和高密度线虫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两种气体的排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414)。高密度线虫土壤较低密度线虫土壤显著提高了土壤的DOC含量,不同线虫密度土壤中DOC显著性的差异与CO2和N2O排放密切相关(P<0.05)。
- 罗天相李辉信王同胡锋
-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蚯蚓食细菌线虫相互作用
- 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赋存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0年
- 通过一个月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在不同土壤与植物残体施用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供试土壤为粘粒含量较低的潮土(86 g/kg)与粘粒含量较高的红壤(318 g/kg),试验前受试土壤的大团聚体全部人为破坏;供试植物残体为高碳氮比的玉米秸秆与低碳氮比的三叶草残体;供试蚯蚓为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与植物残体施用下,蚯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微团聚体分散性及土壤有机碳赋存的作用不同,潮土中施用两种植物残体时,接种蚯蚓均显著降低土壤粘粒分散率(P<0.05),但不对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产生影响,同时赋存于粘粉粒中的有机碳含量均增加;红壤中施用两种植物残体时,接种蚯蚓均显著降低土壤粘粒及粘粉粒分散率(P<0.05),同时均形成>2 mm大团聚体,2~0.25 mm大团聚体所占比例及MWD也显著增加(P<0.05),相应赋存于>2 mm大团聚体与2~0.25 mm大团聚体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两种土壤在施用植物残体且接种蚯蚓时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P<0.05)。对于水土流失和土壤结构严重退化的地区,通过施用植物残体并接种蚯蚓是恢复土壤结构与增加土壤有机碳储存的重要生态工程措施。
- 于建光胡锋李辉信王前进王同
- 关键词:植物残体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