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C233M)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作者:杨雅云戴陆园徐福荣和建平阿新祥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工程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毒素及其与致病性关系被引量:5
- 2013年
- 为了探寻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间毒素的差异及毒素与病菌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致病性差异较大的3个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株,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其毒素,用水稻幼苗浸根法和种子发芽抑制法测定毒素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用TLC法分析毒素组分及组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菌株单细胞产毒素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强弱成正相关;供试的3个菌株,无论其致病力强弱,其产生的毒素只要有足够的量,都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也能使水稻幼苗萎蔫,且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菌株间毒素组分和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一些特异的组分是否与其致病性有关,需要深入研究。
- 冯云程阿新祥刘自单张斐斐董超杨雅云张恩来汤翠凤徐福荣戴陆园
-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毒素生物活性
- 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鉴定被引量:4
- 2011年
- 水稻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病原为稻生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近10年来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向高海拔粳稻区扩散,在海拔2 200 m的剑川县,白叶枯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水稻病害[1~2]。开展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鉴定、分布和分化研究。
- 和建平杨雅云冯云程董超阿新祥张恩来汤翠凤徐福荣戴陆园
- 关键词:白叶枯病致病型
- 连续交叉接种对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株变异的影响
- 2012年
- 为了探索影响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变异的因子,以2个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菌株2001-2、K-1为供试菌株,在毫糯扬、金南风、滇粳优5号和合系41等不同品种组合上连续接种或连续交叉接种后分离菌株,利用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和分子检测手段,对获得的菌株的致病型及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始菌株2001-2与其7个获得菌系(23个菌株)的致病型都不同,其中,除获得菌系6-2的3个菌株致病力增强外,其他6个获得菌系的20个菌株致病力均减弱;而原始菌株K-1的抗感反应模式与其获得菌系6-8的7个菌株完全相同。利用IS1112、hrpF引物进行菌株PCR扩增以及UPGMA聚类分析并将相应序列测序,结果显示,供试菌株IS1112、hrpF分子谱型的遗传分簇与菌株致病型之间无一一对应关系;在基因序列上,各菌株的IS1112和hrpF的两个序列片段表现出不同的碱基变化特征。两个原始菌株接种在不同抗性品种组合上获得的菌系的致病性变异具有特殊性和不定向性。
- 杨雅云彭新禧徐福荣和建平阿新祥董超张恩来张斐斐汤翠凤戴陆园
- 关键词:交叉接种
- 云南滇西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分布被引量:10
- 2011年
- 用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对2008年采自云南滇西北高原粳稻区楚雄州、大理州、丽江市的30个白叶枯病样本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并分析其分布。结果表明,供试的30个菌株可分为9种致病型,Ⅰ型为优势群,Ⅴ型为毒性群。菌株DL08-19在上述7个鉴别品种上的病情反应模式为RRRRSSS(R为抗,S为感),有别于曾报道过的所有菌株致病型,故推断它为一个新型菌株。
- 彭新禧余腾琼李俊杨雅云和建平李锦玲徐福荣戴陆园
- 关键词:粳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