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217)
- 作品数:8 被引量:63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迪强刘毅王秀磊李娜易图永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筛选普氏原羚粪便DNA中微卫星引物并应用于个体识别被引量:3
- 2008年
- 为了更好地保护极度濒危的普氏原羚物种,选择非损伤性样品-粪便作为研究材料,选用10对非洲糜羚微卫星引物和10对绵羊微卫星引物作为筛选普氏原羚基因组DNA微卫星位点的引物。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微卫星PCR的扩增产物,结果发现20对引物中有8对引物在普氏原羚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多态性位点。通过等位基因数目和等位基因频率对这8个位点的基因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这8个位点在39个普氏原羚粪便样品中的基因杂合度介于0.71~0.84,平均杂合度为0.78;多态性信息含量介于0.79~0.6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3;有效等位基因数介于3.40~6.0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5.98,这表明所筛选到的8个微卫星基因座在研究普氏原羚粪便样品中均为中高度多态性基因座,具有比较明显的遗传变异,完全适合普氏原羚各种分子遗传分析。因此试验应用这8对多态性引物对39个粪便样品的个体进行识别,发现这39个粪便样品来自35个不同的个体。
- 洪艳云李迪强易图永张于光刘毅
- 关键词:普氏原羚微卫星引物粪便DNA
- 青海湖东-克图地区普氏原羚生境适宜性评价被引量:38
- 2005年
-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现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作者通过2002–2004年不同季节的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以可食植物丰富度、坡度、隐蔽条件和人类活动等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型,对普氏原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东-克图地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493.76hm2和18624.06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5%和60.15%;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减少了5.81%和33.0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38.90%。由于普氏原羚的生境受到居民地、道路、围栏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大量适宜生境丧失,生境隔离和破碎化日益加剧,建议重新规划保护区,将普氏原羚的适宜生境划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建立生境廊道,拆除部分围栏,以提高普氏原羚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的发展。
- 王秀磊李迪强吴波杨洪晓
- 关键词:普氏原羚珍稀濒危动物面积分居民地破碎化
- 普氏原羚保护中牧民行为及参与保护意愿分析
- 2009年
- 保护区与社区关系的处理是当前大部分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分析保护普氏原羚对牧民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应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牧民拆除围栏的因素,并进一步对牧民参与保护的意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保护当局提供一些参考。
- 王美兔李迪强周建华
- 关键词:意愿牧民LOGISTIC模型
- 普氏原羚的食性研究被引量:8
- 2005年
- 为了给普氏原羚的生境评价、迁地保护和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采用笼养饲喂法,在青海湖鸟岛选择优势植物20种,于2004年8~9月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岛保护站2只人工饲养的普氏原羚的食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试2只普氏原羚日取食量最大的植物是苣荬菜,(1.93±0.10)kg,最少的植物是冷蒿,(0.13±0.04)kg.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豆科、菊科、禾本科植物是普氏原羚采食的主要植物类群,其次是蔷薇科、蓼科等植物.根据选择性指数平均值(SI),主要植物的喜食性顺序可分嗜食、喜食、可食和厌食4个等级:嗜食苜蓿、青海棱子芹、苣荬菜、西伯利亚滨藜、蕨麻(SI>1.5);喜食野滨藜、二裂委陵菜(1.0<SI≤1.5);可食披针叶黄华、猪毛菜、弯齿风毛菊、碱韭、中亚紫菀木、针茅、苔草、星星草(0.5<SI≤1.0);厌食西伯利亚蓼、冷蒿、贫花鹅观草、垂穗披碱草、芨芨草(0<SI≤0.5).通过食性研究,可粗略地判断出普氏原羚的适宜生境.
- 易湘蓉王秀磊周慧李迪强刘毅
- 关键词:普氏原羚食物选择取食量
- 普氏原羚保护区建立与社区不同收入牧民群体的关系分析
- 2008年
- 从牧民的角度讨论普氏原羚保护的相关问题。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迭代聚类法,按牧民收入将牧民群体分成三组后,选取影响普氏原羚保护的指标对样本牧民进行聚类,将各收入组的牧民进行细化对比分析,并且根据每户牧民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和作者对当地的了解,分析不同类别的牧民与普氏原羚及其保护的关系,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保护措施。
- 王美兔李迪强周建华
- 关键词:聚类普氏原羚
- 粪便不同保存方法对动物基因组DNA提取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为了探索一种既能使野外采集的粪便样品DNA保存完好,又方便带回实验室用于分子水平研究的粪便保存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将普氏原羚的粪便在野外分别采取60℃干燥后低温保存,75%乙醇保存,100%乙醇保存,直接低温(保温箱中加生物冰袋)保存,在1个月内、5个月后、8个月后对粪便DNA进行抽提,并将提取的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基因克隆测序。结果短期内均可得到高质量的DNA,DNA大小在23kb左右,电泳带型整齐,无降解,线粒体的扩增结果也完全一致,而用100%乙醇保存粪便DNA的时间更为长久。结论不同的保存方法提取动物基因组效果不一样。
- 李娜李迪强王秀磊刘毅
- 关键词:DNA提取普氏原羚
- 微卫星DNA在濒危动物保护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6年
-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动物,迫切需要了解它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现状.而微卫星DNA具有多态性信息丰富、共显性遗传、易于检测等特点,作为一种优良的遗传标记在濒危动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其在濒危动物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基因流程度、种群进化史、物种的判定和种群数量调查、亲缘关系等中的应用情况.
- 李娜李迪强刘毅王兰芬
- 关键词:微卫星DNA濒危动物基因流进化史
- 粪便DNA中筛选普氏原羚微卫星引物并应用于个体识别
- 2009年
- 为了更好地保护极度濒危的普氏原羚物种,选择非损伤性样品———粪便作为研究材料,应用10对非洲糜羚微卫星引物和10对绵羊微卫星引物对普氏原羚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发现,有8对引物在普氏原羚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多态性位点。各位点基因杂合度介于0.71~0.84,平均杂合度为0.78,有效等位基因数介于3.40~6.5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5.98,同时利用这8对多态性引物对39个粪便样品的个体进行识别,结果发现这39个粪便样品来自35个不同的个体。
- 洪艳云李迪强易图永张于光刘毅
- 关键词:普氏原羚微卫星粪便DNA